女帝卷 衍修番外 南冠(完)(2 / 3)

“是的。”是女子的聲音,淡淡的,卻有經的滄桑,沉鬱,還有淒涼,像是……我聽見丁箸音樂的感受。

那是個與燕青年紀相仿的女子,然而她看來又比燕青沉重許多。

我轉頭,依舊抱著燕青。

那名女子的身邊還有陌生的男子。他們都穿著很幹淨的布衣,一點不想是流放來的犯人。男字的樣貌溫潤,並且帶著幾分溫潤之氣,看著身邊女子的眼光出奇複雜。而那名女子,隻是讓我有些意外,她的眼睛是淺淺的藍色,仿佛晴時的天空,隻是周身都繚繞著散不開的濃雲。

“我叫燕青,這是我家夫君,自海。”很多新到島上的人都是這樣認識燕青的。她的自我介紹,還包括我,所以我也經常接受到別人友善的眼光,隻因為我是燕青的丈夫。“你們是新來島上的夫婦,對不對?”燕青站起身,饒有興趣地看著他們。

女子回頭看著身旁的男子,有一絲一臉,卻是最終化作青煙消散,而後反而有更多的疲態,看著腳下的沙地。許久,她才恍惚道:“夫家姓蘇。”

言畢,她退到男子身邊。我看見男子伸出扶她的手,他們就這樣靠在一起,不讓人察覺,又彼此相依。

“你們一定沒住的地方對不對?先去我家吧。”燕青回頭問我,“好不好?”

對於燕青的決定,我從不反對,隻是微笑點頭,道:“那帶客人回去吧。”

燕青帶著他們朝陶居的方向走去,我跟在後麵,始終看著這對夫婦。從最初開始,他們就沒有分開過,卻一直保持著距離,莫名的疏離在他們之間橫亙,誰都沒有要跨過去的意思。

我抬眼望著前麵的燕青,忽然覺得萬分慶幸。正如我曾經有過的感受,我為有這樣的妻子而高興。這回敘就是作為我失去記憶的交換。然,我更願意將之視為一種恩賜,一件禮物,用以代替可能是不堪回首的過去。

日此,我如往常一樣去學堂教書。

學堂在島東麵的山下,不過是用茅草搭建起來的屋棚,卻比一般的居室一套大一些。因為島上有為數不少的孩子需要讀書,盡管這裏沒有所謂的應試中舉,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並不因此衰減,這使我欣慰,並且盡自己所能教授,不過他們最喜歡的還是音律課。

“先生,我們是不是繼續學《飛絮》?”紅兒問我。她很喜歡這首曲子,“上次還沒有學完呢。”

“可以,不過你們要吧之前的吹給我聽。”

孩子們取出丁箸,其實不過是類似丁箸的樂器,因為島上沒有赤道洲上那樣的巨蟻,自然也就製作不出真正的丁箸。

《飛絮》是我記憶力僅有的東西,所以印象深刻。至於這個名字,是燕青聽了之後,說像柳絮飛舞時的場景,我才定的名字。而事實上,對這支曲子,我還是有所遺忘的。在輕快的尾音之後,我總能感覺到更悠長的意味,就如同撲向大海的浪潮,留下漸漸消隱的輕響,卻一直回蕩,而我,卻難以繼續。

我看見蘇公子立在外頭,聽著孩子們吹奏。他同蘇夫人一樣有著消散不掉的陰影,隻是蘇夫人更要濃重一些。

輕盈歡快的樂音似乎讓長身玉立的男子沉浸在某種記憶中,凝眉深鎖,仿佛是觸碰到極其傷痛的東西。

“先生,那是誰?”最先發現蘇公子的還是紅兒。

“是島上新來的朋友。”我解釋給孩子們聽,隨即向蘇公子示意。

他亦是回應了,卻依舊一臉愁雲,而後轉身離開。

今日我特意早一些放孩子們回去,因為蘇公子在外頭等了太久。

我們一起走在海邊,太陽還未西近,隻是已待了黃昏的氣息。

我並不對蘇公子有任何感覺,包括蘇夫人。他們是一對親密又疏離的夫妻,昨夜我見到他們彼此對望的眼光時,可以感受到他們其實深深愛慕著彼此。

“先生的那曲《飛絮》,孩子們很喜歡。”蘇公子開口,卻更像是自言自語,對著海。

如果沒有記錯,這片海,就叫滄海。

“山野小調,獻醜了。”

“就這樣結束了嗎?”蘇公子忽然坐下,麵相滄海。海對麵的大陸是他的故鄉吧,也可能是我的。隻是現在,我更寧願留在這裏,帶著我的妻兒,安靜地讀過此生。

“再長,隻怕不好聽了。”我同樣眺望著海天一線的盡頭,日升日落,年月相續,有時候隻要一瞬便已足夠。正如燕青愛夕陽,卻也不過是在墜落的刹那。

蘇公子淒然,僅僅是嘴角牽起細微的笑容,猶如謝去的青蓮。

“再過去一些吧。燕青會到那裏等我們,蘇夫人也會在那。”燕青帶著蘇夫人,如同我與蘇公子,在日落時分,在前麵不遠處相聚。

燕青她們到來,是在不久之後。她還像從前一樣朝著我跑來,像隻歡呼雀躍的小鹿。而蘇夫人則是緩步過來,蘇公子早早就迎了上去。

在離我們三丈處,那對夫妻會和,彼此握著對方的手,卻依舊淡然,各自壓抑著情緒,又逐漸融合在一起,填滿各自的空白。

一日便是這樣過去的。在為數不多的留意中,一日複一日,如同我在島上度過的這些年,對著同樣的一群人。

燕青說,這叫做守護,彼此守護,就像她守著我,我守著她。

這是蘇氏夫婦在島上的第一天,我不知道燕青帶著蘇夫人做了什麼,應該又是為農家幫忙。蘇夫人向來沒有動手,隻在一旁看著。

日暮在海邊相遇時,燕青的衣裳和往常一樣帶著汙點,而蘇夫人依舊是早晨見到的模樣。布衣荊釵,總是教人覺得孤清,是從身體身處逸散出來的氣息,濃得像焦墨一樣附著在身上,又輕飄如霧,隻是淺薄地圍在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