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行是由維也納乘舟駛往布達佩斯的。沿多瑙河順流而下,夾岸山野樓台淸翠飛揚。他隻用“時而廣野平蕪,時而長條綠蔭,晴洲白渚之後,忽見危岩翠壑,而僧寺古堡雉堞飛橋複點綴其間,更不寂寞”數句概括。以東方傳統筆法寫歐陸風情,古雅而有新趣^其間引述同伴老柳的詩興,以中國舊詩章句穿插文中,以情托景,生動有趣。不覺間“我們已出了奧國,越過捷克邊界,而人了匈境了”這種過程的敘述角度新穎自然。
在布達佩斯的三日,他逐日順序而記。頭一日黃昏時節在佩斯碼頭靠岸,為四周動人,風物驚歎,橫跨布達和佩斯兩城的數道長橋,無疑是最為瑰麗的匈京風光。布達山上髙高低低的樓台,繁燈如寶石閃亮。他寫布達佩斯的夜景非常出色:岸和橋,陸上和河中,“爛漫的燈光,融成金銀似的夜氣,而遠處的長橋,在這夜色中若隱若現”。傳神地寫出了這座美麗的多瑙河穿越的都城的夜間美景。
此後的敘述自然而近白描。酒和風味食品,音樂茶座,吉卜賽人以及他們的悲哀幽怨的音樂,河上的島嶼,博物館和小戲園,以及多次出現的對於匈牙利女人的讚美。第一次是在一家著名的餐館用餐,對所見的匈牙利女人的美麗有如下的記敘:“那副漆黑而深邈流動,像野貓似的眼睛和那因此而富於表情的聲笑,卻有攝人的力量”。因此,作者生發了對於馬加人曆史的追述。由他們遊牧生活的形態而推測女人流動的眸子與生存環境的關係。這些隨意的發揮,顯示了作者知識的淵博。
匈京三日之遊,緊張匆忙而豐富,從飲食到娛樂,從博物館到音樂廳,從浴場到教堂,從吉卜賽浪人到匈牙利美女,這是一種閃電式的訪問,時間緊湊,淺嚐輒止,談不上深入,卻是流光溢彩生動美妙。這種印象式的訪問,不能以深刻全麵獨特論成敗,而要考察它是否在倏忽即逝的瀏覽中,把握住所見所聞的精髓,是否對所經曆的一切有傳神的記憶。從這點看,思慕的遊記是成功的。
這篇文章的題目:《紅色的辣椒,褐色的葡萄酒,無譜的音樂和漆黑的女人眸子……》便是對於布達佩斯光影閃爍的美麗的把握。紅色、褐色、黑色的美目,吉卜賽女人的花裙,這種色彩斑斕喧鬧地烘托出這座歐陸名城讓人目不暇接的繁盛。思慕在旅行結束時有一段總結性的文字——
雖隻匆匆三日,然那裏有名的景物我們都已鑒賞過,紅色的辣椒,褐色的葡菊酒,草原流浪人的音樂,淺石綠色的溫泉,漆黑的女人眸子,色中有香,聲中有色,色中有味……官能的音樂差不多達到飽和的程度……
這是一種走馬觀花式的、匆匆的行旅。抓住特點顧及全麵。於燈影離亂之中,能夠把握這座城市的如夢如幻的綺麗和綽約動人的風姿。思慕在行色匆匆的觀賞中,注意突出布達佩斯黃昏景色和夜間燈火以及它所具有的絢麗的色彩,這是一種傳神而精彩的概括。最後以遊伴的詩作與開頭的文字相照應,於是在通篇貌似散亂之中最後歸結於收縮的謹嚴。
所有的讚辭對他都不過分
《陳嘉庚的故事》是一本文學性的傳記。全書由四十九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相對獨立。事件經過擇選,文字優美簡潔,是一本深人淺出的適宜於各種層次的人閱讀的好書。我正是懷著這樣的愉悅心情來讀這本書的。打開書,首讀“痛失親娘”奔喪一節,又讀“信義無價”一節,我就被深深地感動了。因為事件典型感人,文字又精美明晰,讀起來就放不下來,這在我的閱讀經驗中是少有的,可見此書極有魅力。
陳嘉庚出身於我國閩南鄉間的一個平民家庭,經過一生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終於成為了萬人景仰的一代偉人。這有賴於他那勤苦勞作的本色,勤勉而又精明的經營才能,加上畢生堅持正義與進步,這些因素把他推向了人生的至境。其間最核心和最動人的地方,則是他在處理大小事務中顯示出來的人格力量。而鑄成他的偉大人格的,則是源自幾千年文明的中華道德傳統中的最精華的那些部分。傳統的美德,加上長期在海外生活身受的西方現代文明的熏陶,二者的結合在他的身上產生了非同尋常的人格魅力。
陳嘉庚事母至孝,待人至誠,在鄉裏中講究寬厚,在社交中首重信義。前麵我說到的首讀二章,其實就是一個孝字和一個信字。有孝則家和,有信則事興。世間萬象,看起來複雜,實際上簡單,而能達到這簡單的,則非常人了。以陳嘉庚在父親身後代還欠款而言,這債務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當然也不被追究的,陳嘉庚承擔了,而且言出行果,其實全在一種信念。當他經過多年積攢,帶著巨資出現在已經破落的債主麵前的時候,不僅是當事人,而且也令我們這些讀者眼為之濕!
當然,陳嘉庚一生行止,他生前的受人崇敬,以及他身後所享有的殊榮,究其因,遠非孝、信二端所能概括,他的精神深厚而博大,細小處嚴謹而襟懷能容萬物,他嚴於律己而寬於待人,但是事關大局則絕不含糊。每次來到廢門,我總要到集美瞻仰鼇園,瞻仰陳先生的陳列館。陳先生可謂富甲天下,而日常生活卻極為節儉。平生所用器皿,一頂涼帽,一支手杖,一個舊手電簡,還有簡陋得令人心酸的床榻,都使人為之深思:什麼是平凡的偉大?他的財產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掙來的,他生財有道。但他幾乎傾其所有而貢獻於教育事業。當他經過親身的觀察認識了真理,他又義無反顧地全力支持了正義的事業。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念,在他的身上化為了一種足以戰勝一切艱難,度過一切苦厄的神奇力量。但他的一切言行卻顯得極其平凡和普通,他可以在抗戰時期大後方派來迎接他的豪華轎車的泥痕中看到腐敗,他不止一次不顧主人的尷尬拒絕乘坐轎子和人力車。陳荔庚是傳統的,怛他又很現代。他主張服飾改革,反對穿長袍馬褂,他不遺餘力地推進教育事業,為了辦學,他可以變賣自己的房產。盡管他身上濃縮了中國儒家的精神傳統,但他又是一個著眼於未來的思想開放的人,他行為有節卻毫不古板。
本書改變了傳統的傳記寫法,以說故事的形式為偉人立傳,分節細致而不瑣碎,不求首尾銜接而又前後有序。作者寫偉人的平凡又能凸顯他超越常人的不平凡。在我們的心目中,陳熬庚始終都是一位和民眾憂樂息息相通的人,但又總讓人感到他的巨大而崇高的崇山大海般的存在。作者筆下的陳嘉庚是普通人,是平常人,但總把他放置在一個宏大壯闊的背景中展開他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這裏有二次世界大戰的萬裏風煙,這裏有國共兩黨的恩仇離分,從重慶到延安,從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亞,作家為他的人物提供了一個廣闊高遠的活動場景。同盟國的全球戰略,東南亞的驚天風雷,在書中都成為展示人物風采的舞台。從蔣介石、汪精衛,到毛澤東、周恩來,陳嘉庚周旋於這些顯赫人物之間,不卑不亢,有節有度。即使是國民黨營壘中人,陳嘉庚臧否人物也不懷偏見,如對蔣經國的贛南新政則讚譽有加,對宋子文辦賓館則嚴加駁斥。
在充滿硝煙的動蕩年代裏,行走著一個始終讓人感到親切的偉大身影,這就是陳嘉庚。我們應當感謝這一支樸素的筆。《陳嘉庚的故事》的作者再現了這個偉大的形象,他是二十世紀人物畫廊中我們始終不會忘記的人。他一生行善,他一生向上,他一生持正,他一生以正義抗惡。都說人無完人,這話不錯。依我看,這話用在陳嘉庚先生身上就有點不切。考察陳先生一生行狀,從修身,持家,到貢獻於社會,從家事到國事,我們真的要破一下例了——他是一個千古完人。所有的讚辭對他都不過分!
2003年7月22日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大地的懷念
去年秋天在溫州,從一位年輕朋友手中接過《夜行者獨語》。她沒有多作介紹,隻是希望我讀這本她喜歡的書。書帶到了北京,一直放在我的案頭。在靜謐的燈下,它默默地望著我,期待著我能傾聽這位白天忙於政務、惟有夜晚厲於寫作的“夜行者”的心靈訴說。我至今還沒有見到劉長春,隻是從資料中知道作者的一些經曆。劉長春的散文很有影響,已有諸多名家評論在先。我這裏談的,隻能是閱讀後的一點隨想。
在各種文體中,散文的特性是“散”,不散就不是散文了。這種文體的考驗人,在於看他是否能把握這個“散”字。人們也許要說,文章寫嚴密不易,寫散又有何難?殊不知散文的難處就在一個“散”字上。劉長春認為散文就是“散開之文”這話說的很機智。散開就不是收攏,也許最後要收攏,但基本的行文特點是散開。劉長春解釋他的“散開”說:“散開的是作者的性情、襟抱、領悟、才華“。他沒忘了強調“散隻是表象”,“不散的是思想、是內核”這就是說,我們在強調散文的“散”的同時,時刻也不應忘記它的“不散”。又要散,又要不散:這真的難為了所有的散文作者。
散文的基本稍神是自由,它的表現形態是行雲流水。內容愈是整飭、嚴謹的散文,其外在形態愈是流動的,便愈佳。所以,我很讚同劉長春對於散文文體特性的界說,是哲由了,而非別的,是在寫法、題材、思想、心態、乃至風格、表現空間上的自由。但話說回來,無節製的自由,就容易流於散溲。若是以為散文是“散溲之文”,那就大錯了。所以散文寫好是極難的。
劉長春在這點上,不僅是一種體認,而且更是有效的實踐。《白鶴翔集的地方》是一篇短文,不過千字左右。開頭是“一條彎彎扭扭很窄的路,牽引著我們走進山中”。山中極靜“抬頭望山,四圍皆鬆,它們都很寂寞”。先寫發現一洞,次寫洞中探幽,再次寫出洞見有鶴飛翔一
忽地,驚起一池白鶴。一隻鳥兒自水中騰空而起,白的;又一隻,也是白的。然後聚集在池邊的,休憩於樹間的,站立於岩上的,成千上萬的白鶴飛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藍天……卻看見它們悠閑地拍打若翅膀,恍若千萬雙生命之手,飽蘸著濃墨,以行雲流水般的筆畫在天空的大紙上書寫著逆入、平出、左傾、右斜、重疊、穿插與回鋒……鶴鳴於天,幾聲嚦嚦……滴下來的幾點墨汁,灑落在我的心頭,又在另一張宣紙上滲透開去。
讀這文字,以為他寫的是現時景,再由現時景轉入繪畫景。其實,我們被作者“騙”過了。這文章文字極曲折,布局甚奇幻,峰回路轉,亂花迷眼,我們隻能隨著他的筆走。直至文章的後部,他才狡黠地點出:“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腦海中的畫麵與記憶”。原來他一開始就沒打箅老老實實地按著時序寫,整篇文章是一個大倒筆,從過去往現在寫。到了末了,他才點明:委羽山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的郊外。緊接著,引用了兩句詩:“淮築孤亭望瑤鶴,至今不見一歸來”,留下的是纏綿的思緒。
四十年滄海桑田,那鶴是再也不來了丨毀林燒荒,開山種糧,樹沒有了,水也沒有了。這裏早已失去方誌上寫的“長林鬱鬱,幽澗泠泠”的景象,那白鶴翔集的地方,隻能是舊時景了。作者最後說,“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也會像普裏什文筆下的別連傑耶娃那樣:就會跪下來……,”。繞了這麼多圍子,這才歸結到他所重視的文章的“思想”與“內核”上麵來。這原是一篇有關生態環境的文字。文章很短,也就是千字光景,可卻是九曲回轉,風情萬種。你說散文好寫嗎?好散文寫來真是不易。你說這裏沒有運思,沒有技巧,而隻是一味地散溲開去,那能是一篇好散文嗎?
劉長春的散文寫作,在藝術方麵表現出來的這種聚散、開合、舒緩有度的成熟性,給人留下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散文充滿了靈思,在不經意中見機巧,見縝密。這無疑是劉長春散文的價值所在。他有很漂亮的文筆,許多文字讓人感動。一處寫:“山一高,雲就纏綿”,又一處寫:“到了半山腰,止步四望,白雲牽衣,迷漫一色”,這是何等幽深的景象!
“石為銅壺,水為滴漏,那瀑聲飄向遠處鬆林的更遠處,落在枕邊,落在人的無盡思念中”,這又是何等細膩的筆墨!
但我似乎更重視他的文章所傳達的那種堅定的精神。他的許多文化性散文,通過特定的人物,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精神關懷,是很感人的。《晚年的跋涉》寫唐代那位被莫名其妙地從長安遠謫台州的鄭虔。鄭虔是一位名士,時稱詩、書、畫三絕。但他的書法早失傳,畫則是“傳世絕少”、而詩在《全唐詩》中也僅存一首五言絕句。他以布衣終老台州,應該說是功名無所就的悲劇性的寂寞一生。但劉長春看重的是此人身上體現的“文化人格”,他深情地說:“不該寂寞的是精神,一種曆久而彌深可以影響後世百代的文化精神入《文人風骨》更是飽蘸著情感寫方孝儒感天動地的悲情故事。數百年後,作者尋到了方孝儒的故裏寧海溪下莊,在桃花溪的雨點中望見了、並聽到了“生命的放達與不羈”,即所謂的“台州人的硬氣”。
若是說,劉長春在文化散文中更多地關注傳統精神的話,那麼,他在許多寫景抒情的短文中卻鮮明地體現著現代人的情懷。作者走一路,寫一路,也思考一路。《走進蘭色的黃河》發出了黃河首曲是什麼顏色的問話,“是的,藍色、蔚藍色、讓人簡直驚駭莫迓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藍色。就像夢幻似的,從輕微微顫音開始,與小提琴上奏響的藍色的多瑙河,一樣的藍。”對此,作家要問的是,黃河是怎麼變黃的?問蒼天,問大地,問人間!這裏有一種亙古的哀愁。《雁蕩無蕩》,但看題目,便知不是尋歡之文。舊時雁蕩山巔有湖十裏,水草叢生,雁群來歸。亂砍濫伐的結果,水蕩沒有了,雁當然不來,雁蕩徒具空名!這裏同樣有深重的憂患。
劉長春寫山水,極幽、極美、極壯麗,深得山水的精糖。但他不是一般地怡情和陶醉,而是思忖,甚至是痛苦地思忖。他是在無的時候,想起曾經的有,他為如今失落的生態而悲哀,他有無限的憂思。這種憂思不屬於昨日,而厲於現代化的今天,人類為了今天的利益,正在毀滅它的昨天,而昨天是不再有的。《找不到田野》、《哭泣而又憂愁的小河》,單看這題目,就知道作家的哀愁有多深。每當觸及這些,劉長春就非常地動情,而他的文敢:也就格外地感人。可以給他的散文一個總題目,叫做“大地的懷念”。
劉長春寫散文的狀態甚好,有點隨意,也有點閑適,但在輕鬆中見厚重,在展開中見縝密。他的文章有文人氣,但從不故作髙雅;有書卷氣,但絕不故弄玄奧。行文清新,,^潔端正,最動人的是那種深切的關懷,從自然到人文的關懷。有點感傷,有點悲涼,^種淺淺的、淡淡的、但又是深深的、濃濃的憂愁一為著人類的明天,為著我們的後代。他發自內心,卻不事張揚。
2004年2月20日於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序《說字寫文》
這本書由“說”字而“寫”文。從書名看,它讓人聯想起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那是中國文字學的開山之作。正如作者自述的那樣,這本《說字寫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它隻是一本隨筆集。雖說隻是散文一類的文學寫作,但卻是一本讓人看了喜歡的、別開生麵的隨筆的合集。
讀到這本書的清樣,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陳章漢先生的文章越寫越活潑、越寫越漂亮7。前些年我曾為他的長篇報告文學《江口風流》寫過評論,那時就對他把握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以及精致深刻的文字功夫有過很深的印象。從那以後,隻要碰到他新發表的文字,我一般都不會放過閱讀的機會。
陳章漢先生文思如湧,筆墨豐采,且各種文體都寫。除了用白話寫作之外,他還有用文言寫作的文字。近讀他的《閩都賦》,不覺眼睛一亮,那真是一篇文釆飛揚的美文:“中原士族,數度南奔。文化交彙,俊彩星馳。唐宋以降,文風日熾。書聲盈巷,科甲聯芳。刻書成業,閩學蔚起。路遇十客九青衿,海濱鄒魯,譽之當矣!”這樣的文字,在當今年輕一代的作家中,已經很少有人會寫了。作為閩人同裏,除了欽佩,讀之更感親切。
這本《說字寫文》的書名,是從《說文解宇》諧音引申而來。作者聲明,它基本無關訓詁,甚至也無涉考據,即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書。它隻是“虛虛說字,泛泛寫文”的一本隨筆集。但細讀此書的讀者,一定會在作者這些自謙的文字背後,發現他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嚴肅的治學精神(他自己也說過,“旁征博引的材料,必得重新檢索;記憶中的東西,沒有確證亦不敢濫用”)。
說此書是隨筆集,這點我是同意的。但我對此要加以補充,即它不是一般意義的隨筆集,作者有自己獨特的總體構思以及有異於常的寫作向度和切人點,這就構成了本書在同類書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和價值。本書寫作的特點,簡單地說就是:每一篇文章都由一個漢字命名,圍繞這個字展開一個有趣的基本上屬於曆史文化範疇的話題。約有六千年古老曆史的漢字,本身的形成和發展的史實就非常豐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形聲表意,自成一個係統,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寓含著一個悠遠的曆史,可以演繹出一串有趣的故事。這種寫作本身,就具有極大的豐富性和挑戰性。作者本人也由於這種寫作而獲得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一由這個漢字的引領,他可以汪洋恣肆地遨遊在這個浩瀚的世界裏。
從總體上說,此書說五十個漢宇,寫五十篇文章。至於說哪些字,寫什麼文,作者並無特別用意,自述隻是“隨機取樣”,有很大的隨意性。但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在作者的這些“隨意”中,不難看到他的認真的用心和嚴肅的態度。一題既定,他的寫作靈感頓時便活躍了起來,他一心一意地調動著平日的知識積累著意於發揮:峰回路轉,信馬由緡,柳暗花明,海闊天空。談古論今,溯流討源,縱橫捭闔,看似東拉西扯,卻是左右逢源。信手拈來,舉重若輕,如好友談心,又如長者話舊,雖語多警策,卻涉筆成趣。往往是,言說活泛而有序,文理整飭而不滯,在輕鬆愉悅中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