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說鱗爪有用或無用的小說(四)(1 / 3)

第七章 小說鱗爪有用或無用的小說(四)

與崔道怡關於小說的通信

謝冕致崔道怡

道怡兄:

四月二十三日掛號今日收到,何申的中篇小說《年前年後》也讀了,你的推薦很有分量。

這篇作品機趣之中見厚重。絕非單憑“才氣”的取巧之作。這麼深的生活底蘊,這麼認真的創作態度,為近年所少見。謝謝你了。

我的選本已發往印廠(四卷,二百餘萬字),這篇擬設法“插入”。另,林斤瀾的短篇小說《新生》,你可記得發表在貴刊哪一期上?斤瀾稱你為“活字典”,“一定記得”,便申請樂知。祝

編安

弟謝冕1996年5月3日

崔道怡致謝冕

謝冕兄:

信悉,甚喜。我的推薦能被你如此看重,何申的小說能被你補選進入《世紀經典》,我深感榮幸,想來何申也會覺得很幸運的。

“文學作品世紀經典”這樣的選本,正是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一則,不按體裁分類,就依年代劃界,更能在總體上顯示時代軌跡。我們的文學創作,大多具有政治印痕;把各種樣式彙集一處,便於讀者從社會變遷的角度欣賞曆史的畫卷、領悟藝術的腳步。二則,全憑選家眼光,不受非文學因素影響,更現藝術個性。這樣甚或比之評獎更能保證貭量。

評獎固然選優拔萃,卻總難免照顧方方麵麵。祝願你這一部獨特選本早日問世。

林斤瀾的《新生》,刊於1960年第12期《人民文學》,那是他在六十年代的精品,我編輯諸多選集時都曾收入過的,你說從中可見林斤瀾的敬業精神,所見甚是。他從五十年代起就專門致力短篇創作,因其風格獨特,被稱為“怪味豆”。“怪味”者,在模式化創作的年代裏,能不流“俗”,堅持個性。“豆”者,精致靈巧,耐人咀嚼。這是難能可責的,不似而今有些作者,功利心重,怎肯精益求精,這也是短篇創作不大景氣的原因之一吧?匆此敬複,順問安好。

祝如意

弟道怡1996年5月7日

懷中兄:

你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我前後讀了多遍。一是這篇奇特的小說吸引了我,再有,我總在“琢磨”故亊背後的故亊一這花了我不少的時間。要是你是那些新進的作家,我就不會這麼讀了,因為他們的作品往往“無”意義。而你不是,你是文學修養深厚、而且極為關心人情世態的資深作家,你不會輕易放棄意義,也不會放棄文學理想,我堅信。

僅地震預報的失靈、那位女士神秘的來訪與失蹤、妙島連(全體士兵,以及它的最高指揮官連長)在這個“入侵者”麵前、它的所有的先進的雷達設備都失去了效應。這一切情節的疊加,構成一個樸朔迷離的世界。很少有小說這麼讓人“咀嚼”的,尤為特別的是,這麼短的一篇小說,竟把我拷問了這麼多天一我早就想給你寫信,可是一提起筆,總覺得沒有把握一我發現我此刻麵對的也是一位神秘的“入使者”,如同那位女士的詭秘不可測。

要是你把小說的敘述背景,放裏在一個情場失意(或是如此等等)的白領麗人的一念輕生,最後由於雷達兵的救護而奏起了“一曲凱歌”之類,那就俗了。你是在一個不平常的情節上往深處開掘。我以為你是用這樣的故亊“說明”,世上有許多不能說明的極普!故亊。強地宸的預報,棵泳俱樂部,一位有身份、有成就的年輕女性的死亡,等等所蘊涵的意思,都在如下一段文字中含蓄地說明:“女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她不可能有任何一樣東西留給妙島作為紀念。惟一可行的是,最後在海灘上留下她的一行足跡。遺憾得很,連這一點也沒有留下來。”我覺得你不是在說那位女士,你是在說整個我們的人生。讀到這裏,我是產生了一種空茫、甚至悲涼之感的。

目下小說越做越長,極少有人肯沉下心來專心致誌做短篇的。近日為大學生選一本作品選,發現不僅短篇小說極少,難選,而且五十年來的獨幕劇創作,幾乎就是一個空白。對比五四以後的那種情景,令人感慨萬千。當今的時代是太喧囂、也太浮躁了,包括做文學工作的人在內。我堅持認為,在小說中最見功力的是短篇,在戲劇中最見功力的是獨幕劇。惟獨這方麵的成績最差,莫非人們都學會了“藏拙”和討巧、不肯如那些工匠下精雕細刻的工夫了麼?

僅僅是為了這一篇小說,我也應當祝賀你,感謝你。你不僅是在創作實績上、而且是在創作方向上,提供了一種稭模。春天來了,在我所在的這個校園裏,有很多的花在開。有一種花,在它斑駁的虯幹上,開著鮮豔的花,它是青春的象征,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

1999年4月10日於北京大學暢春園

這是中國近代史的第一人。他的傑出地位是這一時段包括帝王在內的所有的人都不可替代的。他的出現和消失是黑暗中國天空中一道永不泯滅的光痕。讀他的曆史,就是在讀中國近代史,就是在讀中國在為結束漫長的封建時代以及抗擊列強侵略所進行的悲壯抗爭的曆史。

林則徐,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他誕生於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進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在湖廣總督任內以禁煙成績卓著,是年拜欽差大臣,節製廣東水師,前往廣東禁煙。自此演出了他一生可歌可泣的壯麗而又悲烈的故事。林則徐出生並成就功業於清王朝的乾嘉盛世,而等待他的卻是盛極而衰的末世的憂患。都認為道光是標誌著淸代中衰的開始,林則徐就在這樣的年代裏開始了他的掙紮和承擔。

國勢衰頹的時代,林則徐經曆了激烈的宦海浮沉,這使他的人生充滿了悲劇色彩。朝廷用他禁煙,又因禁煙而獲罪。他被遣戍新疆伊犁,中途又要他返至河南治水。治水功成不僅不行賞,反而堅持要他“著仍遵前旨即行起解,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官至極品,先後授任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要職,並於1838年和1850年兩欽差大臣,他暮年授命赴廣西主持軍務,終於以力竭而喪於中途。他的屢用屢廢、屢廢屢用的戲劇性的遭遇,恰恰印證了當年清朝主戰還是主和、嚴禁還是“弛禁”的極為複雜的政局。朝廷的舉棋不定,以及權臣的陰謀,造成了林則徐一生奔波勞碌最後飲恨而終的悲劇。

內憂外患的嚴重局勢,使林則徐變成了麵臨衰亡的清帝國棋盤上的一枚無論是進是退都不能缺少的棋子。那個時代需要起用這樣的重臣來挽狂瀾於既倒,那個時代又需要這樣的夭才來為無可挽回的頹亡作替罪羊。以他的文韜武略、以他的堅定從容,他原可以以非凡的成就來實現他的人生理想。但時代實在是太嚴酷了,在這樣的封建末世,任何的天才和英雄都難以挽回整個社會的覆亡的命運。

林則徐秉承了中國儒家知識分子的傳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直至獻出他的生命。他的著名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即為了國家社稷的整體利益,他可以置個人的得失於不顧,這詩句體現了他的行為準則,也是他的人生理想。這是林則徐最讓人傾心的人格魅力。也是在這首詩中,他吟道:“謫居正是君恩重,養拙剛於戌卒宜”,通過怨而不怒的曲筆,為自己的不公待遇解嘲。

《林則徐》作為一部史傳小說,采用了章同體的敘述方式。這種基本屬於民間傳統的演義的休式,很切近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它以傳統的方式區別於目下流行的種種小說。雖是一種“古”物,由於現時不流行了,倒給人以新鮮感。了解淸史的人都不難發現,這本小說的寫作貫串若厚重的曆史感。作者為文當然也注意發揮小說創作的虛構性質,但就全書而言,它顯然更重視史實的承載和規約。作者蔡敦祺學養深厚,對文學、曆史、社會、地理、民俗等等,都有很深的功底,因此全書透著一種濃濃的文人氣和書卷氣。它與時下流行、並使我們感到厭倦的、鋪天蓋地的“戲說”,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給對時下流行文學喪失信心的人們以心靈的撫慰。

引人注意的是,這部小說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圍繞林則徐而展開的人物形象,大都鮮明生動,有基於曆史事實的提煉和創造。林則徐雍容而大氣、果斷、堅毅而富有激情的個性化描寫,突出了這位屹立於時代風潮前沿的英雄形象。作品在展示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的一生時,並沒有一味的緊張而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是張弛適度,曲折有致,在情節緊湊的進行中不時地穿插舒緩抒情的場麵以調節作品的節奏。二十八聿左宗棠訪夜舟,二十九章繆君蘭伴遊百花洲聯句等,都是不同類型的相當成功的情節安排。

尤以寫林則徐與繆君蘭的故事最為動人,其間林則徐的幾度斷然拒絕以及最後的委婉接受,都說明他作為一位身居高位的文人,嚴於恪守儒家的道德風範的人格操守,是非常感人的。就這樣的一個私生活的事件而言,在作者筆下也是波瀾迭起,順理合情,耐人咀嚼。在故事的緊張進展中,作者別有深意地安插了如下的一段文字:“那時已是卯中,朝陽初升,金色的陽光照得堂前院子鵝卵石地上花紋盤錯,如繪如畫。雖已隆冬,院左那一帶修篁卻碧綠蒼翠,院右廊下那I盆幽蘭馨香彌漫,淡淡香氣直沁人廳堂上來”,這些文字顯然襯托著人物微妙的內心活動,也暗示著情節將有較大的新的展開。

《林則徐》是一部寫作態度相當嚴肅的“曆史演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除了作者的敘述語言之外,還時常在行文中嵌進帶引號而未曾注明出處的文字。這些文字顯然是直接引自有關文獻用以替代作者的敘述語言的。例如下卷寫林則徐一行車過大蘆草溝,近伊犁廣仁城時寫:“鬆雪清梟,處處動人觀賞,所過木橋數十道,橋下泉聲若琴築然”便是這類引語。又如湘江夜話,寫林則徐對左宗棠的印象“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以及他卸任雲貴總督取道回閩,寫“沿驛有人探問某日可到某站,某日可到某鄉。農輟耕,婦輟浣,扶老攜幼,鵠立鄉首以俟”等,都是這類引語。這說明,並不是作者本人無力寫這樣的文字,而僅僅是由於他的濃厚的“史解”一他覺得這比作者的敘述更為合適。

細心的讀者一定還注意劍,小說中出現的大多數人物,作者都在頁下加注,如林則徐攜繆君蘭遊百花洲說到“記得從前錢文端公來百花洲”賦詩一事時,即注:“錢文端公即錢陳群,字主敬,號香樹,康熙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卒諡文端。工詩,沈德潛並稱東南二老”。這樣的注,書中所見皆是。這種舉動意在說明,這裏出現的人物大多數都是有來曆而非杜撰的。

由於作者杜絕遊戲的筆攥,因而在他的篇章中時時出現忘情的、近於考據的文字。例如關於“則徐”命名的由來,他名中“則”的是徐陵,還是徐嗣曾,以及關於他的“字元撫,又字少穆”的解說等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文學創作活動中所流露出的嚴格治學的特點來。當然,作者的這些用心未必為當今崇尚技術至上的業中人士所認可,而我個人卻以為作者的這種“癖好”對於曆史小說的寫作來說,卻是一種一般人難以具備的基本功。

讀《林則徐》這樣的小說,除了與讀一般的小說同樣地感到了一種令人愉悅的藝術享受之外,更得到一種其他閱讀所不能給予的社會曆史知識。我們的閱讀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曆,我們經由文學而進入曆史,由曆史的展開而進人並感知那個時代的嚴重氛圍和人物、的豐富而複雜的內心。林則徐就這樣以一個頂天立地的形象矗立在我們的麵前。我們在硝煙彌漫的珠江口和白雪皚皚的西部莽原之上,聽到了他的氣壯山河、亙古不滅的聲音:“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終始,斷無中止之理!”當然,事情是無可奈V何地“中止”了。但那不是他的食言,那是時代無可奈何的陷落對他的戕害。林則徐―抗爭、並為之獻身的時代,那原本就是一個製造並演出悲劇的時代。

2001年5月5日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我讀《秦相李斯》

近來“戲說”或“準戲說”曆史人物的彩視作品甚多,這些作品隨意地、麵團般地揉搓那些曆史的或非曆史的材料,按照市場的意願編造假故事,使“曆史”成為流行的快餐文化。這些遊戲性的作品,使那些對曆史懷有敬怵之心的人對之退避三舍。有些貌似正經的曆史連續劇,很是火爆了一時,但事後一想:難道那個皇帝或那個大人物是那樣的嗎?覺得輿時是受了愚弄。

我很讚成所有的曆史都是現代史的說法。因為曆史畢竟都是後人寫的,總是後人加人和表達的結果。但這畢競和遊戲不同,既然涉及曆史,就不能與史實無關,更不能與嚴肅的思考無關。我不排斥、甚至很鼓勵通過曆史人物的言行來啟發今人的那類再創作,但這一切也必須以尊重曆史為前提。人們所有的努力都在於以史為鑒、用曾經發生過的人和事的經驗,以促進今日的發展。但所謂的“絕對忠實”的說法畢競是令人生疑的。

我曾經讀過一些以古喻今的作品。那些作品借古代的材料,意在暗示現實的寄托和關懷。這些作品絕非目下流行的那種“戲說”可比,它意含警示而非旨在娛樂,其著筆與用心均是嚴肅的。但那類作品畢競所指太明,現實感強了,而真實感卻有一定的磨失,也就是少了一些“古趣”。這大概也就是美中不足吧。

我是懷著對當前的某些作品的失望之後的期待來讀《秦相李斯》的。閱讀之前也還有一些擔心,首先是,我感到秦距離現時是很久遠的年代,而李斯也隻是在那些並不好讀的《史記》之類書中存在著,那也是非常古舊的人物故事了。記得前些時有過與這年代差不多的電視連續劇上映,傳媒花了很多的力量加以推薦,其結果是人們對此非常的冷淡。那麼,現在這《秦相李斯》能引發我閱讀的興味嗎?我讀此書找不到完整的時間,是在瑣碎事務的夾縫中斷續地把它讀完的。其結果令我大出意外一書很好讀,每次都能接著上次的情節往下讀,而且真的吸引了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以為小說首先必須“好看”。錢寧的書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是很“好看”的一本書。

李斯這個人物,他的不甘於平凡用盡心機而後的發跡,貴極人臣以及最後的覆亡,讓人不僅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一生,而且看到了一個謀略過人的梟雄既轟轟烈烈、又讓人感慨的極不平凡的人的一生,盡管作為一個曾經生活在遠古的人,他的生存與我們相隔遙遠,但由於作者有效的工作,使我們和書中人的時空距離一下子縮短了。我們通過對李斯活動的環境的描述,不僅了解到戰國到秦這一時段的中國社會的情勢,秦國的成功和它的覆滅的曆史經驗,而且也從荀況、韓非、範眭、趙高,特別是李斯這些人的行止中,得到關於人生的諸多啟迪。

這是一本豐富的書,這又是一本我稱之為的“好看”的書。我認為它的“好看”除了人物故事動人之外,更在於作者敘述古人古事,用的是現代鮮活的語言,語言縮短了我們和曆史的距離。本書情節進行中加適當引文,也有一些當日用語,這些舉措不僅不損害我們的閱讀,而且加重了環境的烘托,使人仿佛置身於當時。但主體卻是今人的眼光和今人的思索。這就彌平了那些因年代太遙遠而容易產生的隔膜感。作者的語言清麗暢達,時有並不刻意而為的詼諧,把時下流行的一些語彙從古人的口中或敘述者的口中道出,有時讓人會心一笑,有時則讓人忍俊不禁。這的確增加了本書的魅力。

我常歎有些書講一些時事或舊事,往往立誌警世之心過切也過直,常事與願違,即所謂欲速則不達。本書作者錢寧自謂,他寫作“不存寓教之心,隻有自娛之意”。因為看重一個“娛”字,所以他的書也因而達到了“娛人”的目的。這也許就是我所感到的閱讀的興味吧!我以為作者的這種不居高臨下的“平常心”,是小說成功的第一經驗。當然,所謂“不^存”並非真的無有。錢寧隻是有點得意地講他的故事,而聽眾卻從中得到了教益:關於曆史,關於人生,關於德行,關於成敗……

2000年1月29日於北京大學暢春園

大雪無痕

隻有讀完最後一頁,才能體會到這本小說的真正好處。這是我閱讀《大雪無痕》最重要的一個收獲。我讀書的習慣是很不好的,一書到手,很少規規矩矩地從開篇讀到結尾,總是跳著往前翻。因而總是讀得很粗糖。讀學術著作還好一點,讀小說之類的作品,這毛病就更明顯。這次讀《大雪無痕》是一個例外。也許是受到囑托,也許是懷有期待我是很規矩地一雖然仍是斷續地一順著次序往下讀的。

幸虧是這樣一種讀法,我才沒有遺漏這非常精彩的“最後一頁”。這最後一頁,有三個內容值得提及並應受到重視。第一是書中一直受到關注的副市長周密“空白日記”的揭秘;第二是書中主要人物方雨林和丁潔若即若離的愛情之謎的解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的一點,即是那個周密至死也沒有供出這個槍殺案件的最關鍵的一個人物的名字。在這裏,《大雪無痕》的作者隻用一句非常平淡的話,表達了對於全書來說可能是立意之本的點題。這就是“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那位東鋼行賄案的受賄主角仍然道遙法外”。這樣一句話,如同書中的最後一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而就是這樣一句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話,卻體現了這部小說的特殊價值。

先說“空白日記”,它一方麵表達日記作者“不可言說”的內心恐懼和痛苦,另一方麵,它的“無言傾訴”也傳達出對於自己所愛的信任一周密對丁潔的愛慕是真實的、甚至也是真誠的。它以“無言”的方式表現出入物內心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再看方雨林與丁潔的愛情糾葛,原先我們不理解以丁潔的條件對方雨林看來有點“屈尊”之愛,換來的卻是方對丁的冷漠乃至“粗暴”,這未免有些費解,覺得方雨林充其量隻是一個工作狂,至少在愛情方麵是一個麻木的人。現在明白了,原來基本障礙在於丁母與方那一次關於“做些安排”的談話。這次談話的出發點和意圖是方雨林所斷然不能接受的。方雨林從中了解了侯門深處的價值觀,也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我們正是從這最後一頁的揭示中,更深地了解了方雨林獨特的性格魅力。

至於周密落網之後始終未能供出那個關鍵人物的情節處理,更使這部小說有別於一般的反貪偵破小說一它也寫了案件發展的曲折複雜,但並不以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為目的。透過這最後一頁的“一直沒有供出”的“那個人”的無言之言的處理,真是勝過了一般小說的千言萬語!它讓人陷人沉思。深感牽動當今中國億萬人的心靈、為人們所深惡痛絕的官員腐敗的社會惡疾,淸除它、並徹底地解決它,絕非易亊一我們可以處理那些浮表的現象,但卻難以觸及埋藏於深處的、根深蒂固的根由。

小說在情節處理方麵是引人人勝的。從一開始,它一直就把讀者的注意力聚焦於周密身上。圍繞著他,作品展開了一連串撲朔迷離的情節,吸引著我們的好奇心,從而使我們能耐心地讀下去,直至終卷。而到了最後,我們才發現,我們所緊密跟蹤的“嫌疑人”,卻並非東鋼受賄案的“主犯”。周密是受到了懲處,他殺了人,是罪有應得。但在另一角度看,他仍然是一個受害者。而真正接受賄賂、一直暗中操縱並阻撓破案工作的人,卻依然逍遙法外。這結局未免讓人失望,但卻把小說的主題導向了深人。它昭示人們,中國這場消滅官場腐敗的鬥爭,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一些難以解開的死結,它不是可以輕易取地成功的。

但可貴的是一種熱情,一種明知前途艱難而仍然勇猛向前的熱情。小說的作者顯然是在期待著,期待著他所稱為的“大雪無痕”的潔白淸明世界的實現和到來。小說發生在有雪的北方,在它的情節進展中,特別是在關鍵的時刻總出現雪的意象。這裏不僅體現一種精致構思的契機,而且也寄寓了我們注意到的作者的激情和想像力。

開始寫事件的發生,那是一個冬日的下午:“氣象台預報沒有大雪,但一時間偏偏下起了大雪,這雪還下得很凶猛,大片兒大片兒的雪花兒像無數個小精靈,張牙舞爪地在風中你推我搡,肆無忌憚地旋轉嘯叫,扯動了整個破碎的天空”。在這裏,這突然而至的大雪是—個不祥的暗示。它不僅為小說的風格奠定了基調,而且也預示了小說不可預期的結局。在小說的最後,作者寫囚禁中的周密,寫他回想當年上學路上:“我讚歎過大雪無痕,信過大雪無痕,我心疼過大雪無痕,我渴望過大雪無痕。是的,大雪無痕。是的,事情本來不該有這樣結局的……”這是周密的歎息,我們從中也可聽到作者心情複雜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