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鄉的路有多遠(後記)(2 / 2)

於是,我要在內心無數次問母親,這是母親要的嗎?這是母親給的嗎?從小跟母親交流很少,我和母親在一起,更多的是沉默。我看得出來,母親很想跟我說說話,特別是我從外麵回到故鄉,其實我自己內心也很想跟母親說點啥。可是,母子見麵說什麼呢,簡單的一問一答,再沒有其他可說。許多時候,站在一旁,看到母親在無處不在的陽光裏,默默揮舞著銀鋤,默默走在山路上,包括那跟在她身後的黑狗,都是一種享受。

這一次,我找到了與母親最親熱的交流方式,母親的每一道美食,其實都是用心、用愛在烹飪。我想我的心,一直都能感受到那一道道美食的營養,我也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愛。有時候麵對塵世的喧囂,麵對身體的隱痛,我還能保持那麼一點淡然和安定,於平靜中予以熱忱,於繁雜中遵行質樸,得益於母親美食的滋養,得益於母親的精神食糧。由此看出,對於這一次的寫作,是我最神聖的勞動。其實,我還想說,這一次的寫作,是母親的寫作,是母親一輩子的作品。我隻是一個虔誠的記錄者、敘述者。

我在這種記錄和敘述中興奮著。沒有想到的是,這種記錄和敘述得到《歲月》、《鹿鳴》等雜誌的肯定,發表了部分文字。甚至在好友駱駝的張羅下,《西南商報》不惜版麵,開辟專欄連續三四個月登載,並刊發雲兮先生《沿著味蕾的小徑還鄉》的評論文章,我知道,這都是對我故鄉母親的讚許和肯定。他們是被我故鄉母親感動的。同樣,我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申報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的,更沒有想到的是,在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的大力推薦下,我的這一係列文字以《好吃在民間》作為了全國僅有的三部散文作品名列其中。我想,這是我幾十年來孕育的一次與母親的深度交流。好多時候,我手撫心跳,激動不已。

我同樣沉浸在一種感動中。從我故鄉走出來的80後青年畫家、博士研究生張劍先生懂我,滿口答應為我的文字配畫。我心裏想要的那種配畫效果,他都一言不發地給我繪畫出來了。他的配畫是我文字的味道,或者說是我故鄉的味道和氣息。我們都是從山峰林立、溪流開闊、草木豐茂的村莊走出來的,故鄉那種細密、那種自然、那種舒適,以及那種隱秘、那種苦澀、那種褶皺,他都懂,他都能很好的表達出來。他也懂我的母親,他也是吃著故鄉那些美食長大的。可以說,他的配畫比我的文字精致和安定。

對於故鄉那個小地方,一直在我的心裏往返,我也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它的存在,也感覺到離它最近。因為故鄉還有母親在,還有那一道道美食吸引著我。我知道,其實這麼多年,通往故鄉的山路一直在我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