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後記

2013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那些被珍藏的碎片》。在以後的這幾年間我又陸陸續續寫了一些東西。在這多年的寫作過程中,我隻是憑自己的感覺和心情去寫,在技巧上沒有什麼章法,寫完了就完了,也再沒有拿起來看過或修改,就將它擱置了。

我每每翻開了已往的作品,實在太粗糙,太醜陋了,讓我不得不臉紅。隻有寫作的人知道,自己花心思和精力寫了許多,好與壞總想著能夠出版成冊,我也不例外。我隻是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人,走得還不穩,不好看,以後的路還很長,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繼續把文學之路走下去。

大家在讀後記的過程中也許會說,都這把年紀了,還講什麼閱曆不夠。說真的,我的生活是很單純,很純粹的。幾十年來都是在一條直線上行駛,從單位到家,從家裏到單位。家裏有父母和老公照顧,生活在他們的庇護下,我無憂無慮幸福地生活著,隻有在父親生病時的那幾個月和去世後,我才感覺天塌地陷了,才知道什麼叫痛苦,什麼叫悲傷,之前的那些痛苦或悲傷都不算什麼,隻有當自己親身經曆後才能體會到那種痛,很痛很痛的那種,當知道父親將不久於人世了,我的那種痛別人是不能理解的,我關閉了手機,關閉了與外界的聯係,同時也關閉了我的快樂。大家從我的詩中可以看到一二吧。

大家讀我的詩歌或散文,肯定覺得寫的沒有章法和技巧,多是一些大白話,沒錯是這樣的。我寫我內心真摯的感受,就像我的書名一樣《夢園集》。我幾乎一直都在我的出生地鹽池林場這個園子裏遊蕩,從來都不曾離開,不論是在清醒或睡夢中,不論幹什麼,隻要觸及到一個點,我立即會想起林場的那個點來。就像我在北京上學的那幾年,那是我第一次長時間的離開家鄉的幾年。幾年的學校生活,讓我時刻想念的是家鄉,雖然他是那麼的偏僻、荒涼、幹旱,竟然一場風會從春刮到冬,但我還是每天念念不忘的,放不下的,思念的,貧窮落後的家鄉。

一年有十二個月,我幾乎每個月都會去林場轉轉,盡管沒什麼事。每當我要去林場轉轉老公準會說,有什麼好看的,有什麼好轉的嘛,不就是些樹林子嘛。我說你不懂,這裏有我的童年,有我的情愫。由於有了這樣多的回憶和情結,我才寫出了我的出生地等等有關在鹽池、在林場生活工作的一些事情。

我的出生地

林場

這裏住滿了我

我會從各個角落溜出來

每次回訪

我都可以碰撞到我

那個捉迷藏時的我

那個從小到大的我

那個快樂與悲傷的我

在這裏 在那裏 在遠處 在近處

我的園子、我的林場、我的鹽池,給了我太多的回憶,有了諸多的情愫,所以才成為我的一個夢,我將我的這個夢裝入到一個箱子裏,才成就了一個集子《夢園集》。

這次出版這個詩歌和散文的合集,得到了孫文濤老師、侯鳳章老師和張聯老師的幫助,是他們不辭辛勞的,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為我看作品,為我的書寫序,有了他們的幫助我的書才有了與大家見麵的機會,在此,衷心地感謝他們。

2015.10.1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