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 / 3)

第十一章

因為花香

五月的花季真好,既能飽眼福又能嗅香氣,五月也是個愜意的,多思的,憂傷的季節。我說的憂傷是在這個季節更多的會想起我的父親,五月的槐花掛滿枝頭,父親是喜歡槐花的,生前將房前種滿了槐樹,不管是洋槐還是國槐都喜歡。父親一生都和樹木打交道,對各種樹木的習性很了解,尤其對果樹的嫁接很專業,記得一到開春時節父親在工作之餘就會被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請去幫助嫁接果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父親爬不動樹了才有所減少。現在人們基本都住樓房了,誰還有空地去種果樹呢?

五月不僅能嗅到花香還能從味覺上得到滿足,五月艾葉的香氣增加了人們的味覺,艾葉清香不僅可以充饑,食之還可治病,它的功效多了,艾葉有祛風散寒的功效,艾葉在民間被廣泛利用,有的用它治療疾病,更有的用它作為辟邪驅毒的藥物,用途非常廣泛,直到現在,許多民間老人家也會對艾葉比較鍾情,視為好東西,看到了常常要將它采回家,曬幹保留,以備後用。相傳,幾千年來,每逢端午人們在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的同時,還會將采集到的艾葉插在門楣上,用以辟邪驅毒。不僅艾葉可以食用,還有槐花也可以用來食之,槐花香甜,尤其是剛蒸熟的槐花真的是非常清香並且微甜,吃起來很是受用。槐花也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它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而且還可以預防中風呢。父親生前最喜歡吃槐花了,每年在五月時節,父親都會采一些槐花回來,回來後母親會將槐花洗淨拌上麵粉,然後上籠蒸熟,再後來用油炒一下,出鍋後放些油炸的辣椒麵,尤其要放蒜泥,這樣一道美味香甜的佳肴就成了。

五月各種鳥兒都已經回歸,在這個季節裏鳥兒的鳴叫是最清脆的,也是最動聽的了,清晨行走在郊外,柔和的晨曦中傳來鳥兒的鳴叫聲,林中薄薄的輕霧被晨光照耀下是怎樣一種美景呢!我常常是被這種美景所感染,時常留戀於此。有時突發奇想,真想弄一個吊床在這裏,充分地享受大自然賜予的恩惠,躺在這裏靜靜地看書,聽聽鳥兒的歡唱,時而有微風輕輕地拂麵,偶爾還有小蜜蜂哼著歌從你身邊飛過,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呀!目睹這大片的林帶,行走在林間,陽光照射下,林中的罅隙灑滿全身,似盛開的花瓣。

在林間行走,這讓我更多的想起兒時的樂趣,找鳥窩,那時在樹林中穿行最喜歡往草密集的地方走了,也許會碰到鳥窩,鳥窩裏也許會有鳥蛋,如果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幾隻小鳥呢,現在想著都讓我興奮不已。

因為文學

說起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想這可能是與生俱來骨子裏就有的吧?很小的時候對文字比較專注,而削弱了語言的表達,就像內心有豆一筒,倒不出三兩粒。以致不敢在他人麵前說話,久而久之心裏很是自卑。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隻能靠文字的力量將這杯水掏出來。

記得很小的時候癡迷小人書,後來大一點癡迷讀小說。那個時代家裏本就沒有多少可看的書,見書就像見了寶貝一般。記得父親有一本書,書名我現在記不起來了,好像內容是寫一位領導人去西藏或是緬甸的遊記,書中有插圖,好多佛像之類的圖片,我當時借給了一位同學,這一借就再也沒能拿回那本書,借書的同學說那是禁書是反動的,我當時害怕得不得了,也不敢要回我的書。

記得在城裏上學時,父親的辦公室有些書,大多是專業方麵的書,我閑來無事就會拿起任何一本書翻看,書內有許多的插圖,關於植物和昆蟲的居多,各種植物的根、莖、葉,有很多我是沒見過的,看著好看稀奇我會去讀它,久而久之我弄懂了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什麼門呀綱啊目的,憑著這一知半解的知識還會到我家前麵的果園去實踐。當然對昆蟲那就更感興趣了,我知道哪些昆蟲是益蟲哪些是害蟲,哪些樹上會生什麼蟲,什麼蟲喜歡吃什麼葉,等等,不過隻是我所能見到過的樹種和蟲子很少的。但是,什麼書也比不上家裏的一些小說最具吸引力了。隻要是我喜歡看的書,我會一夜看到窗外發亮(因為住在父親的辦公室,啥時候上學睡覺沒人管)。有時看天就要亮了趕快小睡一會,這就會遭遇罰站挨呲的可能,雖然挨了批但還是時不時的會熬夜遲到,上課犯困。

高中時期我遇到了兩位好的語文老師,正是在他們的啟發下我對文學的感知才提升了一大步。我喜歡聽張老師上語文課,尤其是古文和詩詞,聽著他的講解我腦海中會有一個場景一個畫麵,我會按老師的要求去寫一些我熟悉的事物。每天放學後我騎著自行車回林場的那個家,一路行進中我看到什麼就寫什麼,慢慢的在寫作上有了章法有了興趣。可好景不長,我們要畢業參加高考了,這樣寫作就停了下來。直到1981年我發現了一本好的雜誌《讀者文摘》。我問父親要了錢去訂閱,這一訂就是好幾年。從這本雜誌中我吸取了一些營養,滋潤了筆墨,我又一次獲得了寫作的動力。於是寫作又開始了,但多是隻言片語式的感言,沒有多大篇幅。

寫詩隻能說是我的一個嗜好,起源於愛情吧!那時對愛情不知怎麼去表達,內心的感受沒辦法說出口,隻好用老辦法----寫。一來二去我用很短的語句來描述我內心的感受。當然這之前我十分喜歡背唐詩宋詞。我詩歌的創作一定是受了古詩的啟發。那個年代寫了很多的詩和隨筆。衣兜裏老裝著裁好的小紙片,想好了就寫到小紙片上,小紙片攢到一定程度就裝訂起來。不過這些小紙片不光是為了寫詩,它還是用來摘錄一些我認為好的句子。每每看書如果發現有精辟的句子或者是格言我都會將它摘錄下來,很多年後竟然有幾十本之多,當然這其中什麼內容都有,可以說包羅萬象。不過很可惜的,幾次的搬家遺失了不少,現存的也就幾本之多。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為了方便直接將情愫寫在了講義上,心想講義也留存了,裏麵的內容也不會遺失。可畢業時的慌亂與激動,加之要帶的東西太多,隻能心痛地付之一炬。幾年大學生活的點滴片段也被這一把大火燒得隻留下餘灰。但我還是帶回了一些用我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購買的《卡耐基全集》和《席慕蓉詩集》。

人生有幾個十年啊,十年的頹廢與迷茫讓我停止了對文學的探尋。我甚至都不願去觸碰它。之前的宏大計劃(計劃將世界名著通讀一遍)也隨之停頓。在一夜之間將多年積攢的口糧揮撒殆盡。直到在一次政協會議後的飯桌上,遇到了張老師並談起了文學創作。那次的談話好像觸動了我,我開始反思,於是重新拿起那已經幹枯的筆和已經遺失的記憶重新起航。

敏感而不善言辭、內向而靦腆的我將自己的一點點的嗜好隱藏得很深很深,怕被人發現而嘲笑。用一個很大的抽屜鎖住了所有的秘密。直到有一天打開緊鎖的門,門裏的寶貝還不敢貼上自己的標簽,還得偽造幾個,有叫瑞木言、何思雨、聖地等等。偽造的標簽總是讓人費神。後來在張老師的鼓勵下,才大膽貼地上自己的標簽,逐漸地才進入人們的視線。

2015年2月5日

聽說那裏有個泉眼

一路我都行走在久遠的童年裏,走在幸福的夢中。一棵棵我熟悉的沙蒿、檸條、花棒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讓我的腳步放慢,使我的思緒飛奔,回到了久別的童年的生活。多麼熟悉的景致,多麼熟悉的氣味啊!我跌入了夢中的童年,這親切熟悉的地方就像我不曾長大,從沒離開過一樣。就這樣心跳著、幸福著、感歎著。

嗅著這微苦而清香的氣味,迎著午後的驕陽,我沉醉著進入了溝底,哇,好涼快呀!聽著潺潺的流水聲,看著一叢叢的蘆葦蕩,我驚訝地問,這就是左記溝嗎?為什麼叫左記溝呢?聽朋友說,這裏以前住著幾十戶姓左的人家,前幾年都搬走了,現在隻有幾間被遺棄的土房子和一些殘垣斷壁,看著台地上有一些人工種植的楊樹或柳樹,就知道這裏曾經有人生活過。再看看這溝壑的寬度和深度,就知道這是經過了幾千年或幾百年洪水的衝蝕才形成今天這壯觀的景象。我想以前的洪水很大吧!被衝刷裸露的岩層還有被水衝刷過的痕跡呢。

小時候每當雨天,父母都被叫去加固大壩,那時想,水是從哪裏來的呢?四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才算是見到了它的真麵目。找到了它的源頭了。

一條兩頭都看不到邊的溝壑,很寬也很深。溝的底部被蘆葦和沙柳占據著,看不到流水,隻能聆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我們從溝的北岸下到了溝底,撥開茂密的蘆葦準備蹚過小溪,一不留神腳踩空了,原本清澈的小溪一下被汙水掩蓋了,小溪沒了清透的樣子。我的腳和鞋也變成了一個泥榔頭了,很遺憾,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改變了原本美好的事物。

我問朋友這兒的水是那來的,朋友說溝的西邊有個泉眼,我說到泉眼的地方看看吧!於是,我們沿著溝底的邊沿,撥開層層茂密的蘆葦和雜草,邁著艱難的步伐前進著,有時連放腳的地方都沒有,沒辦法前行了,我們就從溝底再爬上溝邊的台地上,台地上有很多是人工種植的楊樹、榆樹,還有杏樹,杏子已被人們摘去了,還有被遺落的幾顆,我摘來吃,微酸還有點甜,很好,這也算是嚐到了野味吧。我們繼續前行,時常被沙柳和蘆葦擋住去路。扒開沙柳進入蘆葦蕩,一人多高的蘆葦在眼前晃動,讓我眩暈,遨遊在綠色的海洋中,幾經沉浮終於遊過了這波濤洶湧腳下危險的海洋。等再次爬上了溝邊的台地,回望剛才遊過的地方,呀,什麼都沒有了,隻有靜立的蘆葦,剛才的路徑已蕩然無存了。

坐在台地上休息一下,我仰望著這被歲月風蝕得像千葉餅一樣的岩層,我想大自然是曆史的創造者,也是破壞者。俯瞰這滿眼的綠海,靜聽這潺潺的流水,千年後是否還會有 人在靜望這其中的綠嗎?休息一會,我們繼續向西前行,聽說這溝有六七公裏長呢,要想找到那個泉眼我看有點難度。茂密的雜草和蘆葦早已將泉眼遮蓋得嚴嚴實實了,就是走到那個地方,我想也不一定能發現泉眼,歲月在變,人的判斷力在變,植物生長掩蓋著土地,要找到泉眼那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我們繼續在台地上行走,不時繞過一些枯死的樹木,聽說有些樹已過了百年了。

我驚歎著,同時又小心翼翼地前行,怕有什麼東西紮了我的腳。我們就這樣艱難地前行,不知走了多遠,前麵的路更難走了,看看天色不早了,溝邊已被夕陽籠罩著。我們決定從這裏直接上溝的北岸,等爬上溝岸的半坡我已累得氣喘籲籲了,坐下來休息一會。坐在這溫熱的細沙上,看著被夕陽籠罩下的溝壑,潺潺的流水就在我的腳下,滿目是蕩漾的綠海。我沉醉於這微風吹拂下的原野,我就這樣沉醉著,沉醉著,不想站起來回去。我想夜晚在這樣的環境下,靜聽這潺潺的流水,聽著遠處小鳥的歌唱,嗅著被微風送來的原野的清香,看著被晨曦渲染的大地,不享受都難。

因為那片林子

其實,這片園子在我童年的記憶裏,原是一片楊樹林,間或有一些榆樹和柳樹,因為它在學校的大門前麵,又在唯一進出林場的大路邊上,下課或放學我們都會到這片林子裏來玩。

這是一片神秘的林地,它的神秘在於它的深邃,向南它延伸著進入荒漠,荒漠的邊緣是高聳的沙壩,還有雜草叢生的溝壑,溝內有積水、有青蛙,聽說還有蛇出沒呢,我是不敢靠近它。向東它連接著那條南北主幹道。它的神秘還在於,春風時節,乍暖還寒,葉兒剛睡醒沒多久,嫩綠的葉麵輕輕地舒展開來,陽光照耀下它燦燦發亮,時而被風搖曳著,葉兒簌簌做響,整個樹兒震顫著,像是歡聲笑語地慶祝生日呢。置身在這喜慶的氛圍中,仿佛這裏是歡樂的海洋,春風讓我嗅到葉兒的味道,清新而微苦。

每當夏季,在蒙蒙細雨中,雨打葉麵的沙沙聲,站在林間靜極了,連鳥的鳴叫聲都難聽得到,這樣的天氣鳥兒早已關起了門享受著難得的空閑。我眺望著四周,傾聽著,耳中隻有沙沙的聲音和自己的呼吸聲。微風輕輕地拂過樹梢,搖曳的聲音更加的響亮,葉兒晃動著,像一個個剛剛沐浴後的少女,清新而美麗。那裏被雨水淋得濕漉漉的樹林深處,樹幹由灰白變成淺綠色,葉兒也變得越發的翠綠。雨後,陽光透過網狀的枝葉透進來,寂靜而又清新的氣息,暖暖地灑向林間,沐浴後的葉片金光燦燦,水靈靈的綠,翻轉著的葉片像悅耳的鈴聲響徹林間。尤其是在傍晚時分,陽光從西邊灑下,霞光渲染了整個林間,金燦燦的,葉片和樹幹成為金紅色,這時有林間風的吹拂,竊竊私語成為大聲喧嘩,歡騰的海洋包裹著我的思緒,我沉靜在這美妙的夢幻中,流連忘返。

想起這片我賴以生存的林子,會有很多連篇的記憶,那個時候最好看也是最有收獲的時節是在秋天,秋天裏經過秋霜的洗禮滿是醉人的色彩,黃的、紅的、綠的煞是好看,被秋霜打扮後的楊樹,桃形的葉片黃亮亮的,經微風的吹拂像一個個上下翻飛的蝴蝶,再看那纖纖細柳,黃的葉都經不起風霜的洗浴,輕風吹過,會伴隨柳眉飛舞,好像要將這美眉移植給大地。不過到現在我也不清楚那紅的葉是什麼樹,我隻知道它被塗抹後的色彩,紫紅色的像被油漆過一樣鋥亮,皮革製品一般,我想用它能否製成一雙漂亮的鞋子呢。

最堅強的葉,要數榆樹的葉子了,雖然葉麵很小,葉邊有鋸齒狀的花邊裝飾,很堅挺,但不管你秋霜怎麼樣的勸導,它都會麵不改色心不跳,到死都會是綠色的。不過秋霜後,林中滲透著神秘和清涼,一層薄薄的白霜將樹上的葉子和遺落在地上的葉片塗抹,透向林間的晨曦將它們照亮,如果你踩著地麵上的葉片,一定要小心啊,它會和你開一個摔跤的遊戲。不過它們再怎麼勇敢也低擋不了冬的氣息,冬的氣息會溫柔地將它們一一召喚,用不了多久葉片會像雪片一樣紛紛下落,蕭瑟得很啊!這個時候也是我們最辛苦的了,每天會以掃把為伴,滿世界的清掃,就像打掃衛生一樣,把整個林子打掃得幹幹淨淨,掃回的樹葉是我們這一個冬天的溫暖。

冬天刮大風的時節,媽媽會帶著我去這片林子裏撿拾被風刮下來的幹樹枝,每次過來都會有所收獲。不過大風中的林子裏是很恐怖的,風吹著樹梢搖晃不停,那種呼嚎像很多怪獸聚集在一起而發出的呼叫,很是瘮人,那種聲音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呢!那種風聲像是要將整個世界顛覆似的,人站在林中是非常渺小的,勢單力薄的樣子好像會被吞沒一般。每次我都會緊隨母親身後,隻怕被什麼東西掠了去,我總是加快拾柴的速度,等拾一大捆媽媽背,一小捆我背著,這才離開那呼叫的林子。其實到了林帶的外邊也沒有多大的風,那隻是樹木被脫光衣服光禿禿的樹幹和樹枝在渲染造勢嚇人罷了。記得每當大雪紛飛的時候,大風簇擁著雪片,將整個林子籠罩在迷茫中,這時間真的就分辨不清東南西北了。冬天我還是喜歡掛滿冰棒的林間,枝幹的呼吸和外麵的冷氣雪花相遇結成的冰綹最好看了,依著樹枝形態各異,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被陽光折射後更是五彩繽紛,像珍珠、像瑪瑙、像水晶、像碧玉。噢,它就是一塊玉,我將它珍藏至今。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裏也被圍牆占領,果園擴大了,楊樹被刨掉了,果樹代替了楊樹。這就成了現在這片東果園了,暫時叫它為東果園吧。其實真正的東果園是在場部的東邊,一條由北向南的縣級主幹道將林場分割為東西兩部分,這條主幹道是由縣城通向南邊的主要幹道。路東的園子就叫作東果園,以前我們稱它為東苗圃,主要是培育樹苗的場地,這裏也是我背書的地方,記得每次快到考試的時候,一大清早人們還在睡夢中,我約好同伴到這裏來背書,這裏不受幹擾可以放大嗓門背誦,但是席地而坐總是怯怯的,雖說是在背書總會不時抬頭瞭一眼同伴,那大片的茂密的苗木一塊一塊的像個魔方,迷宮一樣的方陣,總像隱藏著許多神秘。尤其是當風兒吹動時,樹葉嘩嘩地響,好像那中間藏匿許多小怪物一般,身上立刻會起許多雞皮疙瘩的。不過兒時的快樂就在此驚險之中,它是白天藏貓貓的好去處。

場部南邊的園子是我記憶裏最大最神秘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園子,一進園門,一條大道把園子分為了東西兩園,路的兩邊被高大筆直的新疆楊占領。灰白的樹幹,灰綠色的葉麵,葉形有點像楓葉,但要比它大多了,高高地聳立在藍天白雲之間,大門的牆邊是母親在初春時節常坐下來剪枝條的地方,太陽照得暖暖的,母親和一幫場內的大媽一起將大堆的枝條剪成一節一節固定尺寸的小節,紮成捆泡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缸內,泡上幾天撈出,然後拉到地裏,這些小節要被一根根地插入地裏,澆透水等天氣轉暖它自然會發芽長根,然後長成樹苗,這就是插苗。通常我們能幫大人們做的隻能是數數,然後棒成捆等著技術人員來驗收記工分。

西園裏,最讓我喜歡的是那條平坦的有許多新疆楊的大道了(我們稱為鑽天楊),在炎熱的夏天,脫了鞋赤腳走在這條大道上很是舒服,綿軟涼爽很愜意。或站或躺,看看那挺拔的白楊樹灰白的枝幹,茂密的枝葉,聳立在藍天和白雲之間,好像白雲不知哪會兒會落在它的枝頭上休息,或者它的枝幹會將白雲撕成幾縷,也許白雲會順著樹幹滑落下來等等有趣的想法。覺得自己身在其中是多麼的渺小啊!藍天白雲被分割為長條狀,有時,像一條藍色的緞帶在我的眼前覆蓋,一絲絲纖雲不染,有時,點綴著盛開的蓮花,奔跑的牛羊,還有幽靜的村莊,你看還有牽牛的牧童。我的遐想會被時不時飛過的鳥兒打斷,當時想,我如果能像鳥那樣飛翔就好了,想飛兒哪就去哪,想飛多高就飛多高,如果能飛上鑽天楊的頂尖,我就能摸到天了,我就能抱一捆白雲回來做棉被了(那個時代棉花稀缺)。在這當下,陽光會穿過罅隙,將金色的花瓣灑滿我的全身,搖曳的花瓣不時在變化著方向,我總是捕捉不到它。我兒時的遐想是很震撼而且有一種朦朧的向往。總之我很愛那個地方,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然向往,每年我都會回去看看,雖然鑽天楊已不在了,路也變得狹窄了,但站在那個地方我就會想起小時候的景象和所愛。站在這裏,我不光是找尋我童年的記憶,還有我對父母和童年夥伴的愛意。我心中永遠有一塊地方為他們保留著。

西園的果樹很多(應該是中園,因為西邊還有一個園子),園的中間葡萄樹居多,還有桃樹、梨樹和一些蘋果樹。記得每年的春天葡萄樹抽枝了,嫩嫩的枝條吸引著我們一幫小孩,葡萄樹的嫩枝酸酸甜甜的成了我們的美食。那個年代沒有多少可吃的東西,自然那地方就被小孩子們盯住了,一有機會就偷偷地跑進去藏在葡萄樹下偷偷地摘一些裝入衣兜內跑出來。葡萄架下是最受小夥伴歡迎的地方了,炎熱的天氣我們會躺在葡萄架下,綠色的房間掛滿翠綠的瑪瑙,尤其是那長形的瑪瑙更是喜人,等到葡萄成熟時那就是翡翠了,透亮的、水靈欲滴的或圓或長的玉。果園是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那裏充滿了誘惑和甜蜜。

我家的房門對著大院的大門,坐在家中就能看見前麵果園的園牆,園牆下是一條小水渠,水渠的水是流向果園內的,水渠的旁邊有一個小門可以進入到西園,因為緊靠著渠邊有許多的雜草,我老覺著會有蛇出沒。不過隻要一有機會我就會溜進園內,好像園內藏有什麼寶貝似的。不過園內有各種果樹同時也種著各種蔬菜,水渠邊和田埂邊還有很多野菜,每當夏季我們都會采摘很多野菜來吃,我到現在還記得茵茵菜有點澀,用開水汆一下拌著吃,還有胖娃娃菜,酸酸的可以包包子吃。苦苦菜是大眾菜人人都愛吃,到現在我還時不時地采摘一些回來做菜吃,它可是一味藥啊!也許是吃的野菜比較多的緣故,小時候很少生病,雖然很瘦。

最西邊的這個園子,果樹多而且還神秘,西北角那裏樹木茂密,長著許多高大的榆樹,我總是不敢靠近,園牆邊的水渠,是大渠向小渠的過渡,中間有一個小橋,大渠的水流向小渠時有一個落差,發出咕咚咕咚的響聲,我覺得危險,過橋時一直很膽怯。順著西園的小門進入,沿著渠邊的小路一直向南走,而園子的最南端就是一片杏園了,每當花開時節,白粉的花朵似日本的櫻花,置身其中,花的海洋猶如仙境一般,沒有幻想都不行啊!杏園的旁邊是一片楊樹林,在靠近杏園的邊上搭一個草棚,那是用楊樹枝搭建而成的,每當杏子快熟時節,場裏都會派人去看守,怕有人去偷杏。

記得有一年派了一位姓吳的知青看守杏林,她可能是害怕或者是怕寂寞,她叫上我陪伴她一起看守,看著滿地掉落的杏子,紅透的杏引起我的饞蟲,我挑著揀著吃,看哪棵樹上的杏甜好吃就在哪棵樹上做個記號,但等杏兒都熟透開園了,我卻找不到那個標記了。開園那是最急切的事情,興奮地奔跑著躥入,滿樹的紅杏、黃杏,爬上杏樹吃著並向筐裏揪著,等到將樹上的杏都采摘完了,場裏才開始按戶數分杏。那種豐收後的喜悅難以言表,很多年了,再沒遇到那樣的喜悅。

童年的記憶總是很誇張的,老記得果園很大很大,果樹很多很多,果子很甜很香,覺得林場是很大很大的一個家,很美很美的一個夢,始終在我的腦中纏繞。

短 章

又是一個雨天,雨水的澆注使人清醒了許多也迷茫了許多,往事如絲纏綿不斷,也許是天氣的原因,讓人纏綿使人糾結。想的最多的是父親,心痛加遺憾啊!以前真不知永別的滋味。現在已經立秋,秋後的雨水會使天氣變涼,在那邊父親會不會需要衣服(真希望有天堂)?父親的房子是不是安好呢?一切的思慮在這一刻都迸發出來。焦慮、思念讓我淚水漣漣,我真的,真的好想你啊!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