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和蕭何原來都是秦朝末年沛縣(今江蘇沛縣)的小官吏,後來跟著劉邦起兵反秦。在帶兵打仗時,他倆立了不少功。可是曹參得到劉邦封給的爵位和賞賜卻遠遠不如蕭何。為此,曹參心裏免不了有些不痛快,加之在一些事情上同蕭何有意見分歧。本來是要好的朋友,關係也慢慢疏遠了。
劉邦做皇帝後,蕭何當了開國丞相。為了輔佐劉邦,蕭何開始整理前朝文獻,特別是秦朝的文獻,並大力調查當時的民情、風俗、戶口等等,在此基礎上主持製定了漢朝的法規、典章和製度。
劉邦死後,漢惠帝繼位。此時,蕭何也病得隻剩下一口氣了。漢惠帝親自去看他,請他推薦相國人選。蕭何胸懷寬闊,不計私怨,以大局為重,還是推薦了曹參。
曹參繼承了蕭何的相國職務,他要求官吏們,一切按前相國的章程辦事。雖然他沒拿出新招來治國,但對那些油腔滑調、舞文弄墨或沽名釣譽的官員,堅決換掉,並選拔了幾位忠誠老實,對蕭何製定的政策積極擁護,又有實踐體會的人來做他的助手。由此,有人在漢惠帝麵前說曹參不精心策劃治國,不出大力氣工作。
有一天,漢惠帝同曹參議論起了這件事。曹參說:“請問皇上,您跟先帝比,哪個英明呢?”惠帝說:“我年輕,哪比得上先帝!”
曹參又問:“要談治理國家的謀略,我與蕭相國相比,皇上您看哪一個賢明呢?”
惠帝微笑著說:“恐怕你比不上蕭相國吧?”
曹參乘機懇切地說:“皇上說得完全對,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蕭相國。那麼,先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製定出的政策,難道我不應該好好地繼承下去嗎?還能隨意去更改嗎?”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引用“蕭規曹隨”這個成語,比喻遵循前人的規定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