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公元前636年,晉公子重耳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返晉即位,史稱晉文公。他重用狐偃、趙衰等賢臣悉心治國,使晉國繼齊桓公之後取得諸侯盟主的地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文公在位八年,賢臣狐毛、狐偃等相繼亡故,他好似失去了左右手,萬分悲痛。大夫胥臣(又名“臼季”)進言道:“主公痛惜二狐之才,臣推薦一人可代替他們做卿相。”文公忙問此人是誰。

胥臣說:“前不久臣奉命出使,路過冀地(今山西河津東北),在田野間看見一個人正在鋤草。時近中午,他的妻子給他把午飯送到田間。

“隻見那婦人將飯菜雙手捧獻給丈夫。丈夫莊重地接住,先祝禱一番,然後進食。就在丈夫用餐時,那婦人侍立一旁,等他吃完,才小心翼翼收拾起餐具,辭別丈夫而去。那丈夫在妻子走後,又拿起農具繼續鋤地,臉上始終沒有怠惰的神色。夫妻之間,尚能如此相敬如賓,何況對待別人?古人說‘能敬者必有德’,臣深信此人必是有德之士,便上前請教姓名。原來他就是前大夫郤芮的兒子郤缺。郤芮原先因功封在冀地,他兒子郤缺也被人們稱為冀缺。後來,郤芮謀逆被殺,郤缺被廢為平民,留居冀地耕種為主。胥臣認為郤缺才德兼備,如能為文公所用,一定不比狐毛、狐偃差。”

文公眉間皺起疙瘩道:“郤芮犯有大罪,我怎能重用他的兒子?”胥臣說:“古代堯舜是賢臣,可是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君,卻都是不肖,所以堯、舜不願把君位傳給兒子,而禪讓給賢能。

“大禹的父親鯀,奉堯帝之命治水,九年不成,被舜殺死在羽山;可是鯀的兒子禹卻把洪水治平,舜便傳位給他,使他成為一代聖君。可見賢與不肖,並不父子相傳。主公何必計較舊惡而拋棄有用之才呢?”

晉文公給說服了,要胥臣把郤缺招來。胥臣稟道:“臣惟恐郤缺逃奔,為敵國所用,早已將他接在家中。主公派使者前去相迎,才是禮賢之道。”文公依從胥臣的話,命內侍捧了簪纓袍服,去迎接郤缺。

郤缺推辭不得,隻好簪佩入朝。他生得身長九尺,聲如洪鍾。文公一見大喜,便拜胥臣為下軍元帥,任命郤缺做他的助理,為下軍大夫。

不久文公去世,襄公繼位。晉國在國喪其間,遭到白翟的武裝侵犯。郤缺陣前迎戰有勇有謀,一箭射死白翟首領白部胡,立下退敵頭功。

晉襄公嘉獎郤缺,升任他為卿大夫,重新把冀地封賞給他;又對胥臣說:“舉薦郤缺,是你的功勞。你從郤缺夫婦的相敬如賓,就看出他必是有德有能的人,這是很有眼光的。”於是也賞給胥臣一個縣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