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有竹刀,骨刀,牙刀,銅刀,銀刀……
吾亦有裁紙刀一把。就像腰裏掖一隻死老鼠冒充打獵的一樣。吾輩雖然偶爾也用毛筆寫幾個字,但並不是所謂的書家。
刀倒是好刀。牙柄。銅鞘。鞘上刻一枝梅花。單刃,刀身修長。
隻是長期賦閑,可惜了一把好刀。
有時候有快件寄到,信封難拆,裁紙刀這才開始活躍。
印泥盒
印泥盒,雅稱印奩。
明代《文房器具箋》將印泥盒列為專門一項,可見地位的重要。
可以說有了印泥可能就有了印泥盒,卻不敢說有了印章就有了印泥盒。因為宋前,印章基本上是戳在封泥上的。
印泥盒以瓷器為佳,玉製為貴,石質為雅,此外尚有木、牙、漆、骨之屬。
印泥盒是文房中的小件,卻不可以小視。
2003年,拍賣會上,一件估價隻有8—10萬元的乾隆朝仿銅器印泥盒,結果101.2萬元成交。
同年,一件紅壽山、尚圴款的印泥盒,120萬元成交。
2004年,一件紅芙蓉壽山石印泥盒,90萬元拍出。
2009年,一件元代黑漆嵌螺鈿文會圖印泥盒,估價200萬至300萬港元,結果962萬港元拍出。
另一件壽山石詩文印泥盒,估價8000—12000港元,結果47萬港元拍出。
2010年,北京嘉德春拍,上拍的印泥盒無一流拍。
筆掭
筆掭,文房裏的梳頭丫環,專門伺候毛筆。
文人墨客們寫字作畫時,蘸墨吮毫,順理筆鋒,可以就著硯邊,講究的,就得用著筆掭了。
明人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箋》中說:有以玉碾片葉為之者,唯定窯扁坦小碟,宜作此用。
筆掭有棠葉式,有荷葉式……中間微凹,恰如扁坦小碟。
此外還有一種,不是扁坦,而是平坦。即唯平不凹,俗稱硯磚,實為筆掭。一般為端、為歙。而且筆掭的石質必良,否則,掭用傷毫。
筆洗
筆洗,汰筆之器,是文房裏的大將軍。
其材質不一,形狀不一。但都無外乎各求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統一。
古代的筆洗,或名人使用,或良工手製,或年份好、形式美、品相完整、材質貴重,或留有銘款印記者,都深得生性優雅、情趣高致的文人墨客與豪門名流的追捧。
而且在晚清、民國的時候,筆洗就已經是價格不菲的重器。
北京古玩界元老陳重遠先生在其《古玩談舊聞》一書中,說過這麼一件事情:民國初年,北平一老翰林娶了位年輕的姨太太。這位姨太太膽大,私自將老翰林珍藏的宋代釣窯筆洗,拿出去換了一隻她心儀的翠玉鐲。老翰林得知後,火冒三丈,氣得渾身發抖,大罵:你太混啦,那件宋釣窯筆洗是光緒爺賞的,是祖傳家寶,別說一隻翠鐲,就是百副翠鐲也換不到。釣窯一具千層廈,你哪裏知道?你太混,太混啦。這姨太太也不示弱,跳著腳回嘴:光緒爺賞你寶,你怎麼去洪憲皇帝那裏磕頭、稱臣?哪壺不開提哪壺,幾句話像刀一樣,句句戳在老翰林的心窩子裏。氣得老翰林一病不起,不久就命歸西天。
後來珠寶店將那件宋釣窯筆洗賣了1.4萬大洋。買主又賣給了美國古董商,到手2.5萬大洋。據說這筆銀元,當時可以在京東平原上置地上千畝良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