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的比爾先生開著自己的車,把我們送進大森林,這位已經在美國新聞總署退休的俄羅斯人,業餘時間為我們義務服務。他沒有陪我們進劇場,也許是不想花35美元買一張門票,也許票子是要事先預約的。他說,坐在森林邊看書,邊聽劇場傳出的音樂也是難得的享受。美國人的文化需求的層次很高,進入90年代以來,觀看交響樂、室內樂、芭蕾舞、民間舞、歌劇、話劇和音樂劇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像我國愛刮時尚之風,由通俗歌曲、卡拉OK或武打偵探充當主角,嚴肅音樂及話劇歌劇門可羅雀。現在大約有二分之一的美國人介入高層次的藝術欣賞和創作活動。美國人開始體驗到,借助藝術形式,他們能自由地表達情感思想,消除因賺錢和感受社會種種罪惡現象而產生的緊張不安情緒,更真實而樂觀地享受短暫的人生。
我們走進劇場時,已座無虛席,連劇場外的草坪上也坐滿了人―看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圍坐在一方線毯或塑料布上,邊吃自帶的飲料食品,邊看演出,顯得自在而悠閑,草坪的座席也要收票的,肯定用不了35美元的,他們都預約一個演季的本票,可能更便宜。盡管這樣的票價對美國人來說,也不算低了,但整個演出仍然收不抵出,所以一般都需要社會讚助的。在精美的節目單上,印著克林頓總統夫人、內務部長、索斯太太和許多社會名流的照片,他們都是演出讚助者。我發現劇場的工作人員都是戴著名簽的老頭老太太―他們是自願義務為演出服務的。
天幕上和舞台的大幕上同時閃現星光。隨著開幕音樂的風暴卷過,劇場裏寧靜得像一片湖水。美麗婀娜的天使們輕盈地從幕側飛出,跳躍著旋轉著,鮮豔的舞裙在台上風車似的飛旋。優美的舞姿又在平靜的湖麵上激起漣漪―熱情而有修養的美國人總是在恰到好處時響起一陣陣有節製的掌聲。負有盛名的紐約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們以充滿激情的精湛演出,受到知音者的讚賞.觀眾們熟悉他們演出的《阿波羅》、《唐吉訶德》、《天鵝湖》這些保留節目的每一節拍每一動作,他們細細地品味,深深地沉醉在藝術的“陷井”中。這真是令人陶醉的時刻,夜的朦朧,鳥的吟唱,流螢的飛閃,大森林的清新,滋潤著撫慰著每一個人的身心,仿佛是在仙境,仿佛是在天國。美國人把對大自然美好的追求和對藝術美好的追求,這樣完美地彙合在這個“捉狐狸的陷井”中,令人難以忘懷。
隨著《美麗的星與條》的音樂驟起,劇場中熱情的美國人激動起來了!在他們有節奏的掌聲中,一個穿著掛滿白色星星的藍色服裝的小夥子和一個穿著紅白條裙子的姑娘,在舞台上大跨步地跳躍,時而像鳥兒一樣歡跳,時而像鷹一樣奮飛,幾分活潑,幾分英武,又有幾分奔放。吳小姐對我們說,這是“美國的樣板戲”。我看得出,美國藝術家在歌頌自己的國旗, 自己的祖國。美國的國旗誕生在1777年6月14日,13個爭取獨立的殖民地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商議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華盛頓提出以星條旗做為國旗的方案,紅白相間的13道橫條象征著13個獨立的聯邦,在旗的右上方藍色的方塊裏13個圈成一圈的白星星表示聯合與和平。紅色象征勇氣,白色象征自由,藍色象征忠誠。製作第一麵國旗的一個叫貝特西·羅斯的年輕寡婦,她建議的把原方案的六角星改為五角星被容納了。現在的美國國旗上方是50顆星星,象征著現有的50個州。美國藝術家的歌舞激起美國人對自己祖國的真情。美國人就是這樣,平時對政府充滿了報怨,對什麼也不滿意,而一旦國旗升起,國歌響起的時候,他們真誠地右手貼胸,昂然挺立,熱淚盈眶。有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美國人畢竟用自己的雙手在這片荒涼的大陸上建成了自己的國家。美國是要讓所有生活在這片大陸上的人都愛美國,包括來自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移民。據說,《美麗的星與條》是由俄羅斯人創作的,演星的那個男演員是日本人,現在他們都是美國人。
在夜色沉沉中我們乘比爾的車回到燈火闌珊的華盛頓。一路上我默默無語,我在想我們中國的藝術家們如何創作和演出更多激勵和鼓舞我們的人民積極向上熱愛祖國的作品,這方麵的作品這幾年見少,連美國的華僑朋友,也有這樣的感覺。他們說,不喜歡醜化我們中華民族、專門描寫黑暗壓迫的電影。中國人看了不舒服,美國人看了以為現在中國就像電影裏那個樣子。
在離開華盛頓之前,我們還在華盛頓紀念碑的大草坪上參加了一次音樂會。夜幕降臨後,一對對或一家家美國人散落在大草坪上,躺在或坐在自帶的布單上。馬培麗小姐從家裏拿來一條寬大的毯子,還帶來了飲料和餅幹。她請這幾天到達華盛頓的國際訪問者都坐在這上麵,欣賞音樂會。這其實成了中國人的大集會,除了我們來自東北的三個文化人,還有來自重慶的公共交通專家王先生和沈先生,還有來自香港的鄭小姐和吳小姐,還有一位來自台灣的證券專家、一位戴著深度近視鏡的胖胖的李先生。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坐在毯子上,邊吃邊談,誰的話都可以聽得懂。這是一個由美國海軍樂隊演奏的鄉村音樂會。音樂會的第一個節目,演奏美國的國歌《星條旗永不落》,我們和大草坪上的所有美國人都從草地上站起來,佇立在華盛頓紀念碑下。
此刻,望著身邊的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我在想,總有一天,所有的中國人會站在一麵旗幟下,唱著同一首國歌。到那時,整個世界都會麵向東方。
美國有人預言:21世紀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費城不是廢都
普通的中國人對於美國費城的了解,大概隻限於費城有一個很出名的交響樂團.它曾使世界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排起長長的隊伍,它曾使中國最大的政治大廳―人民大會堂回蕩著貝多芬的悲鳴和詠歎。當時,被感動得熱烈鼓掌的,不僅有北京西方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其實費城對於美國、對於世界的重要,絕不僅是因為交響樂團,當然這是在我到達費城之後才感受到的。從華盛頓坐火車到費城隻要一個半小時。盡管美國的火車要比飛機豪華舒適得多,乘客還是寥寥無幾,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轎車,再說飛機票價和火車票價差不多,而坐飛機要快,美國人幹什麼都想快。
被特拉華河和斯庫爾基爾河環抱著的費城,最早是以其土地的肥沃,引起新移民注意的。1681年勇敢的拓荒者威廉·本獲得英王查理二世的恩準,成了這片土地的領主,並創建了這個“費拉德爾菲亞城”,意為“兄弟之城”,大概規劃和管理這個城市的威廉·馬克漢是他的兄弟吧!費城真正發達繁榮起來,是因為它臨近出海口,做為這片新大陸上13個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來自英國的商船都要進入到特拉華灣上溯到這裏靠岸,由此逐漸發展成世界最大的淡水港。如今的費城已成為美國的第四大城市,賓夕法尼亞州的首府,美國造船工業石油工業的中心之一。然而,在費城我們感受不到大都市的喧囂與龐雜,整個城市街道的布局呈格狀,以兩河正中的市政廣場為中心,四個角上各有一處帶噴水池的林蔭廣場。廣場西側有著名的肯尼迪大街,沿街是50年代興建的高層辦公樓和飯店;富蘭克林大街從廣場向西北延伸,斜貫洛根廣場,沿街多為殖民地時代的歐式建築。
對於四百多年曆史的美國來說,費城就是一座古城了,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它的母體歐洲的建築和文化特色。源於古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在費城隨處可見。以層層相疊的石階為基礎,巨大的圓形石柱支撐三角形的殿頂,殿頂上有群神的浮雕,便是這類建築的特征,既顯示力度又顯示精美。而雕塑與園林相依存的公園,更是歐洲文化的精華所在,費城這樣的公園有100多處,市中心區西北部的費爾蒙特公園是美國最大的市區公園。和歐洲古園中那些具象的人體雕塑不同,費城更增加了反映現代題材的一些抽象雕塑,最突出的特點是誇張和變形。在去費城美術館的路上,在斯庫爾基河畔的富蘭克林公園裏,以和平、母愛、性愛為主題的雕塑,讓你目不暇接.費城有“美洲的雅典”之稱,濃鬱的歐洲文化的浪漫氣息衝淡了現代都市的熙攘。費城被認為是美國最好的“住家城”,168萬人在這裏過著很有情趣的生活。我們到達費城的那一天正是周末,郊區公路兩旁的草坪上躺著半裸體的享受陽光的人們,還有一群和狗一起嘻笑奔跑的孩子。在通向山林的小路上急馳著騎越野自行車的大學生,還有幾個女孩正往幾十米的橋墩上攀登。―她們大概是練習攀岩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