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30. 春天注意事項
春天氣候多變,忽冷忽熱,人體因耐受力差、抵抗力弱,稍不注意,便會舊病複發或誘發新病。
防風禦寒
別過早脫掉棉衣,應適當"捂"一下。
到戶外活動
要早睡早起,到戶外鍛煉,多呼吸新鮮空氣,促進新陳代謝。
合理飲食
春天多風,易引起風熱感冒。科學的飲食能調節人體陰陽。春季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
勞逸適度
春天漸暖,社交活動及家務活動增加,要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王文英)31. 早春防病防什麼
一防流腦:
流腦易流行在春季,患者多於15歲以下兒童,學齡前兒童因體質差易感染。流腦起病急、病情變化大、來勢凶猛、傳播快。病初類似感冒,流鼻涕、咳嗽、頭痛發熱等。病菌進入腦脊膜後,頭痛加劇,嗜睡、頸部強直、有噴射樣嘔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狀。發病後應去醫院診治。此病預防方法有注射流腦多糖菌苗,一周內起保護作用。多食些蒜類食物,還可用黃連素液滴鼻和噴喉殺菌。經常用淡鹽水漱口,清潔口腔。
二防出血性疾病:
春季風大,氣溫幹燥,人體交感神經極興奮,情緒波動大;性情易躁易誘發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十二指腸球部出血、支氣管咯血等,更甚者可導致腦溢血,為此平時要注意生活規律、起居有常、勿疲勞、保持充足的睡眠、要保持心理平衡、情緒穩定、飲食清淡爽口,外出注意保暖。
三防春寒:
早春天氣乍暖還寒,人體皮膚毛孔開放,如不注意保暖防風,風寒和致病物質得以直驅肌體,易致各種疾病。所以要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防止風寒等症侵襲。
四防營養不良:
春季人體內維生素最為缺乏,常見有維生素缺乏症如口角破裂,口腔粘膜破潰,頭暈目眩等症狀,應多食含維生素多的食品。
五防春困:
春天人體活動多,新陳代謝加快,體內氧分消耗量大,使人感到精神不振,全身乏力,昏昏欲睡。為此要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活動四肢,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使大腦的血液循環保持良好的狀態,這樣即可防止春困。(王廷芬)32. 早春切莫薄透露
穿了一冬臃腫棉服的女士們總算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於是,早早地換上漂亮的裙裝,展示婀娜的身段,青春的活力。但是一場乍暖還寒的氣流,讓愛俏的女士們領略到了早春薄、透、露的代價??發冷、發燒、咽痛。
醫學家指出,人體能通過自身的熱量調節自身係統,使之在氣溫17?30℃的環境中維持正常的體溫。若氣溫低於17℃,人就需要穿上適當的衣服才能適應環境,否則就會患感冒、風濕、凍瘡、手足皸裂等疾病。寒冷還會降低人體的抵抗力,損害免疫係統功能,進而招致其他一些更為嚴重的疾病。
近年來,還出現這樣一種病症,主要表現為腳趾或腳底疼痛,有的還伴有手指痛、麻木,患處還出現紅斑。醫學家將這種病稱為"流行性肢痛症",多發於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這是因為此時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穩定,人體末梢微循環對外界的應變能力較差,女性則還受內分泌周期的影響,這是內因;外因就是寒冷氣候和潮濕的環境,同時自我保暖不良,衣服單薄,特別是手足保暖更差。
俗話說,春捂秋凍,奉勸各位愛美女士,美不能以損害健康為代價,我們切不可隻要風度,不要溫度。(肖祥雲)33. 春放風箏話養生
清代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中說:"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青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在北京,如今街頭巷尾、天安門廣場等地,每年春季都可見到放風箏的人們。放風箏是極富情趣和養生意義的雅事。
春放風箏不僅是民間百姓喜愛的文娛活動,而且有益人體身心健康。古籍《續博物誌》載:"春季放風箏,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燕京歲時記》載:"放風箏,最能清目。"風箏是我國民間一項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近年來,我國年年都要舉辦風箏節,風箏比賽已經列入國際化的大型體育項目之中。
春放風箏也是一項有益人體健康的體育活動。寒冬,人們久居室內,氣血鬱積,春季到室外放風箏,可以呼吸到負離子含量高的新鮮空氣,清醒頭腦,促進新陳代謝。在放風箏時,或緩步,或迅跑,緩急相間,張弛有變,活動周身關節,促進血液循環,是一項很好的全身運動。放風箏時昂首翹望,極目遠視,能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的疲勞,防治近視眼,達到保護視力的目的。不過,在這裏提醒您的是,放風箏時一定要注意安全,以防外傷和交通事故。(馬寶山)34. 老人春季的衣食住行
1、衣
春天氣候忽冷忽熱,老人抵抗力差,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本人條件增減衣服,寧可穿暖一點,也不要因減少衣服而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