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寬容的界限不容突視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也就是都要講原則,寬容也不例外,如果寬容無度,那就成了縱人為害了。做人,應該有寬容之心,但做人的寬容,更要講究原則。
蔡元培先生不拘一格地廣泛招攬人才,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同時,他對教員的選擇和要求,又堅持了很高的標準。這是與北大的“正大”之辦學宗旨相關聯的。因此,他對那些濫竿充數或品行不端殃及教學的不稱職的本國和外國教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裁撤。例如:他把流氓分子、“探豔團”“團長”年輕英文教員徐佩銑等裁撤出校;1920年,又把雖然精通英語、德語,又有古文根底,但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胡謅“君師主義”那一套陳詞濫調,講《英詩》課一年隻講了六首零十幾行詩的辜鴻銘也裁去了。對那些或托中國駐外使館、或由外國駐華使館介紹進來而確屬不稱職的外國教員,也一律撤聘而不顧各方麵的壓力。
蔡元培到北大後,破除了很多陳規陋習,其中之一,即是中止了用英文開校務會議的舊製。
以往北大開教務會,大多使用英文,預科的教務會議,則全部都是講英文,校內崇洋之風自然興盛,那些不懂英語的教授們,處處感覺矮人一等,卻又是啞巴吃黃連,有苦無處訴。
蔡元培的改革雖然贏得了中國教授們的一致支持,但卻遭到外國教授們的群起反對,他們抗議說:“我們不懂中國話!”蔡先生義正辭嚴地回答道:“假如我在貴國的大學裏教書,你們會不會因為我是中國人,開會時就使用中國話呢?”
從此,北大無論是開會還是發言,一律改用中文,而不再使用英語。
當然,蔡先生的此舉,得罪了一批外國教授。其中兩位英國教授,個人道德修養較差,竟然帶著學生去逛八大胡同。蔡先生忍無可忍,在二人聘約期滿後,不再向二人續聘。兩位教授懷恨在心,暗中慫恿英國駐京公使朱爾典找蔡先生談判,要求蔡先生繼續聘用二人,蔡先生嚴辭拒絕,為此得罪了這位駐京公使。朱爾典四處散布:看你這個校長還能幹幾天!在他的指使下,兩位洋教授告上了法庭。蔡先生有理有據,處事不驚,委派王寵惠先生代理出庭,結果以大獲全勝而告終。
蔡元培堅持把這種學術水平低、教學態度差的外籍教員毅然辭退。經過這一番整頓、充實,全校教師隊伍的麵貌煥然一新。據1918年的統計,全校教授平均年齡隻有三十多歲,少數僅二十七八歲。他們中不少人和蔡元培原來並不相識,而是從已發表的論著中發現後聘請來的。蔡元培先生有原則地把該摒棄的東西統統清除,從而為北大帶來了生機和朝氣。
在一般人心目中,馬幼漁是好好先生,性格平和,對人很是謙恭,雖是熟識朋友,也總是稱某某先生。與舊友談天雖頗喜詼諧,但自己不善攀談,也隻是旁聽微笑而已。不過千萬不要認為馬先生和藹便不會發脾氣。那就錯了,在北大,他的脾氣和他的老實是一樣有名的。在交評會議上遇見不合理的議論,尤其是一些“正人君子”的小花招,他便要大聲叱責,一點不留麵子,與平常的態度截然相反。從這看來,他的寬厚並不是無原則地遷就,他律己極嚴,對人的遷就也僅限於禮記,絕對不超過限度,還是當北大國文係的主任時候,他家的某個親戚報考北大。有一次,不知是出於有意還是無意,在馬幼漁麵前自言自語地說:“不知道今年國文會出哪類題。” 馬先生聽了大怒,罵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訴你考題嗎?”也許正是因為這點,馬先生對人對事雖總是無為而治,甚至北大有人諷刺他跟章太炎學,僅“得其糊塗”,但北大國文係教授還是長期選他做係主任。這也正表明,他的原則是正確的。
這個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的,這些時候,原則性就顯現出了其自身的作用。失與得往往是互為因果的,你不想失去,可能你也就難以得到,事實上你失去的更多;而你甘願失去一些,卻可能得到的比失的要多得多,這就是得與失的辯證法。而適度的忍讓,就是以小失換大得的一個常用的方式。
1972年轟動世界的中美上海公報前的談判,曾被人譽為“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典範”。實際上“靈活性”就是指適當的讓步。擔任此次主談判的周恩來總理,以對非原則性問題的讓步,走贏了這關鍵的一局棋。比如,在公報發表的前一天,美國務卿羅傑斯交給尼克鬆總統一份材料,說美國國務院的專家們認為公報不理想,列舉了15處要求修改的意見。這使尼克鬆很難堪,因為他已通知中方說同意,再要求重新討論,中國人會小看他這個總統,但為了照顧國務院的意見,他硬著頭皮讓基辛格再向中方反映一下,周總理對尼克鬆與國務院的矛盾是了解的,同意加以考慮,便請示了毛主席。毛主席聽了彙報和分析,想了片刻,用十分堅決的口吻說:“你可以告訴尼克鬆,除了台灣部分我們不同意修改外,其它部分都可以商量,任何要修改台灣部分的企圖都會影響公報明天發表的可能性!”最後,中美雙方又進行了修改,既堅持了中方不變的立場,也照顧了美方羅傑斯等人的部分意見,公報得以如期發表,引起了全球的震動。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改變了世界格局,這些,比之於在談判中中方忍讓讓步的那些方麵,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以小失而換大得,這“小” 與“大” 之間的關係正是一種體現著某種精神的結合。如北大之大,用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使之為我所用,並將其優勢發揚光大,如海洋吐納百川之水,如宇宙所擁無限寬闊之懷。做學問,理當如此。
5.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古人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又有“言必信,行必果”之說法。這其中便道出了做人的學問,其實這也是老板和員工進行交往溝通的準則。
受歡迎的人,常有許多共同的待人處世的優點,其中很顯著的一點便是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誠實守信,遵規守約。他們常常遵循這樣的原則:要麼輕易不與人相約,要麼就要信守諾言,竭盡全力去辦。不管是在商界還是非商界都必須銘記:在交際場上,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特別是在商業交涉中。
而有不少的老板們卻偏偏是愛許諾。可又不珍惜這一諾千金的價值,由於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所以許多事情不假思索就會很輕易地答應給員工:“……我可以幫你這樣做。”而後卻往往又辦不到。如此,很容易就在員工的心目中留下一個“不守信用” 的烙印。這實在是一名老板所應避免的。
要懂得諾言好比一針興奮劑,它能激發員工們的工作熱情。如果你當眾宣布:若能超額完成任務,大家月底能拿到40%的分紅。
這是怎樣的一則消息啊,情緒亢奮的人們已經無暇顧及它的真實性了,想像力已穿過時空隧道進入了月底分紅的那一幕。接下來員工們必定會熱火朝天地工作,扳著指頭盼望月底的到來。
到了月底,你的員工們都眼巴巴地指望你能說話算數,而你卻隻能來一句:對不起!想想看,這後果是多麼的可怕。如果你下次再發出號召,讓員工們苦幹並給予一定的獎勵,有誰還會替你真心真意地幹活呢?誰都會對你的話打一個大問號。而一旦你的員工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你在公司中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你的權威沒有了,難得樹立起來的信任也失去了,赤裸裸的雇傭關係會讓你覺得自己置身於一個由僵硬的數字符號構築的公司環境之中。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烙守承諾,按時做你說過要做的事情,不妨聽聽下麵的“三步曲”:
步驟1:在作出任何承諾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如果不能完全肯定自己能夠實現,那就不要承諾,承諾要全心全意,要保證它能不折不扣地實現。當你說:“幹完這件事,我給你加薪。”你心裏就要確保這個承諾能兌現。
步驟2:按時實現自己的承諾。
步驟3:如果發生了你事先難以做出合理預見的事情,而使你不能實現承諾的話,應該立即開誠布公地與接受你的承諾的人重新進行商洽。這件事要盡快做,不要等到火燒眉毛。如果人們知道你一般總能格守承諾,而在無法實現時也會盡可能地和他們來進行協商,他們就會相信,你是一個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老板。
你的命令不是聖旨,但你的承諾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對於你不能實現的諾言,最好今天就讓員工失望,不要等到騙取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後的明天再讓他們失望。我們推崇的許下諾言並勇於承兌諾言的守信作風。一名成功的老板,就應該是一位從不隨便亂開空頭支票,言出則必行的謙謙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