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工作求職麵試規劃2
2.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切靠自己
王紅梅是我們北大新聞係99屆的,在今天的大氣候下,北大的新聞係仍然走俏市場,而王紅梅心中自有情忠,因為她從大二開始便瞄上了這家全國有名的大報社了。
讀中文學新聞的學生都認為進報社當編輯做記者是種比較理想的選擇,更何況這種一提名字,文化人都知道的大報社,發行量大,品位高,經濟效益也自然不差。就是憑一個記者證那種瀟灑的勁兒也足夠讓人羨慕的,記者,那可是“無冕之王”啊!
報社有名而且報酬不低,其門檻也就自然不低。在這個“自由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機製中,擇業講究的是有真實本事,而作為新聞專業的紅梅同學,也自然知道求職應該要有哪些硬件:專業成績不俗自不用說,最好是拿下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至少也會操作,這是當今時髦。更加重要的是,要發表過一定數量的作品,最好有點“大部頭”著作讓人家刮目相看,因為大家都盯著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呢。
紅梅一無背景,二無關係,更糟糕的是她的文筆一直很普通。到大三了,隻發表過幾篇微不足道的小報道,自己都嫌拿不出手,更不好意思在人前道起。也正因為這,紅梅一直把這個想進大報社的念頭壓在心底,從未對他人談起過,恐怕被他人所恥笑。每每大家談到將來工作的事情,她就采取低調態度,說隨便找家什麼單位平凡過一生得了。事實上,她並不是這麼想的,她是個極要強的女孩,並不甘心低人一等,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為那家報社的大記者。因此,她在學習期間努力練筆,多方投稿,爭取取得成績,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一切,都是在暗中進行。王紅梅事後對我談起這些事,很謙虛地說:“當時的情況,我在班上算醜小鴨一類,並不被大家看好。”
愛屋及烏,從大二開始,王紅梅開始以滿腔的熱情關注起那份報紙來,並不斷地向這家報社投稿,爭取多積累戰績,到時成為向這家報社求職的敲門磚。到了大三時,班上的同學紛紛出擊,物色單位了,紅梅仍然不為所動,密切關注動態,希望找到什麼突破口,最好是找到機會去這家單位實習,而按慣例,這家報社很少來要人實習。因此,必須由自己來創造機會,實現第一步目標。
機會終於來了。1998年元旦期間,這家報社的副刊搞了個征文比賽,麵向社會各界征稿並將評獎和頒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王紅梅立刻根據其要求,到圖書館查資料並開始動筆寫草稿,寫完第一稿後自己看了也不滿意,又重新寫了一遍,讓班上同學看,讓他們提意見,大家說寫得不錯。她仍然不放心,又把這篇稿子送給專業寫作老師看,並很真誠地和老師談了這篇稿子的重要性,希望老師能提些有價值的意見,爭取拿個獎回來。就這樣,不斷地修改,不斷地完善,最後認為差不多了,才把這篇稿子工工整整地抄好,裝進信封,小心翼翼地投進郵筒……
等待是漫長的,更何況這種決定個人前途的等待。過了兩個月,獲獎情況終於在報上登出來了,老天不負有心人,王紅梅的這篇文章獲得了一等獎,並將出席頒獎大會。
頒獎活動上,王紅梅裝扮得極為得體、活潑,讓人一看有種極清純的印象,充分展示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氣,並且言談舉止表現出色,當場給報社的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不失時機地把自己介紹給報社的一些負責人。回到學校不久,紅梅就給報紙副刊編輯去了一封熱情洋溢、言辭真誠的信,希望有機會能去這家報社實習。正因為有了征文獲獎,以及頒獎活動上的出色表現,報社負責人對她極為賞識,答應讓她實習期間來報社實習。得到這個消息,王紅梅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第一步成功了,這是她求職生涯中一次成功的“諾曼底登陸”。
王紅梅當然知道,這個實習機會來之不易,能否進入這家報社也就在此一舉了。所以,她把一切都押在實習上。在這三個月裏,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匆匆洗漱完畢,就開始乘車向報社出發。換兩次車到達報社時,距上班時間還有半小時,紅梅提前進入辦公室,把地拖幹淨,把開水打好放在桌上,桌子擦得幹幹淨淨,每張桌上的資料整理得井井有條。把窗戶打開,放進新鮮空氣,有時還買來鮮花插在窗台上的花瓶裏。也許這辦公室裏已許久沒有這樣煥然一新了,當她第一次把這一切幹好後,來上班的辦公室人員大吃一驚,還以為是走錯了地方,當知道這一切是這個實習的小姑娘幹的之後,當然免不了一番誇獎,王紅梅也自然因此而獲得了一筆無形資產。實習期間,雖然業務是一片陌生,但她仍全心投人,使出渾身解數,既要跑新聞想選題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要融洽關係從頭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三個月下來,紅梅整整瘦了5斤,但是也正是這三個月的實習,為她進入這家報社工作贏得了入場券。
當王紅梅如願以償地和報社簽下協議時,她甜甜地笑了,笑得舒暢極了。消息傳出,立刻成為一條爆炸性的新聞,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個結果來之不易,不明詳情的人還以為王紅梅可能有很硬的後台,走了一條捷徑。當我問她是如何看待別人的猜測時,她十分感慨地說了這一番話:“別人怎麼看,這無所謂,我自己知道這一切是我奮鬥得來的。因為對於我們這種出身農村,沒有社會關係可走的年輕人來說,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奮鬥。有句歌詞說得好:‘不要埋怨誰,一切隻能靠自己。’”說實話,她顯得很平靜。我想,這一步是她堅強的毅力和長期艱苦的生活積澱而成。我也相信,今後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在她腳下越走越寬!
3.北大生也需寫好求職信
事情往往是這樣,能夠勝任工作的人,不一定能獲得工作;能獲得工作的人,往往是那些善於巧妙地表現自己,讓對方感到自己是適合這一工作的人。
總的來說,通過求職信謀職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國外有人統計,大概成功率不到5%,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成功率也不會高於這個數值。但是,有的人卻“百發百中”,他們的奧妙就在於做到了使自己的求職信讓對方“一見鍾情”,甚至由此達到“非他不娶”的效果。
要使別人“鍾情”,首先就得了解別人的心理,弄清他們喜歡什麼求職者,不喜歡什麼樣的求職者,做到“投其所好”。
社會喜歡什麼樣的求職者?
根據人才交流中心同誌的聯合調查,社會喜歡下列類型的求職者:
1.歡迎思想政治素質較高的求職者
用人單位把思想政治素質放在最受歡迎的求職者的首位。要求求職者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一定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歡迎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求職者
有些廠長和技術人員說,我們對求職者最起碼的要求是要有事業心和責任感,就是把心放在事業上,要有與工廠企業同甘共苦、共患難,榮辱與共的思想。紡織局的同誌的問卷表中寫道:“我們紡織行業,機器設備陳舊,勞動強度大,技術力量薄弱,因此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專業知識、決心改變紡織行業落後麵貌的有誌者。這就是我們對當今求職者希望和要求”。從調查表中得知,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都需要補充大學畢業生,但他們說,他們想要大學生又不敢要大學生。原因之一在於擔心分進來的大學生是“飛鴿牌”,不安心本職工作,缺乏事業,不願意把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無私地奉獻給本單位,這樣反而成為一個包袱。
3.歡迎有艱苦奮鬥精神的求職者
有些用人單位在座談會上反映,現在的大學生與五、六十年代大學生相比,最大的弱點是怕艱苦、缺乏實幹精神。他們說:“我們需要的是幹才,能踏踏實實地於工作,有吃苦精神而現在有些大學生隻想做將才,不願到第一線去,隻想管人,不願被人管,這樣的大學生是不受歡迎的”。有的用人單位說:“一些學生身上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怕艱苦,二是缺乏實踐,又怕苦怕累,不願深入實際,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自命清高,期望值過高。這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有不少企業家和廠長說,大學生隻要有艱苦奮鬥精神,業務基礎差一點也不要緊。因為業務知識可以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而艱苦奮鬥才是成才的基礎和捷徑。
4.歡迎基礎紮實,知識麵較寬的求職者
在調查中,企業和科研部門一致表示歡迎基礎紮實,知識麵寬的求職者。他們說,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較快,求職者僅一些專業知識後勁不足。隻有基礎紮實,才有較強的後勁和適應能力、應變能力;隻有知識麵寬,才能觸類旁通,較快地吸收新知識,發展邊緣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