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2 / 3)

《史記》說:‘不知其人,視其友。”實在是經驗之談。雖然你是好人,若是交了壞朋友,也不得不時常防備別人也把你當成壞人,於是影響了自己事業,或是無辜壞了自己名聲。

對交友對於人一生賢良與否的深刻認識,使曾國藩更加自覺地去接近那些品學兼優的朋友。他在寫給家裏的書信中,曾介紹過當時所結交的部分朋友:

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唐鏡海先生、倭仁前輩,以及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數人;窮經學理者,則有吳子序、邵惠西;講習文字而藝通於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誌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朱廉甫、吳莘佘、龐作人,此四君者,皆聞餘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深淺,要結有誌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標榜虛聲;蓋求反以匡己之不逮,睇大舉辦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

從曾國藩的話中,不難看出他談起良師益友之時是多麼興奮!讓我們介紹幾位曾國藩的同鄉好友,這些人在曾國藩的事業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宇舉人。在北京,經由郭嵩燾的引見,與曾國藩相識。交談過後,江忠源告辭,曾國藩對郭嵩燾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承平日久,眾人都十分驚疑。劉蓉稱讚江忠源,“交友有信,與士卒同甘苦,臨陣常居人先,死生患難,實可仗倚”。在與曾國藩的交往中,以有血性、有膽有識,被引為益友。曾國藩稱讚他“儒文俠武”。日後江忠源果真成為湘軍的主要幹將。

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與曾國藩是同縣人。他家境十分貧寒,卻能“溺苦於學,夜無油住燈,則把卷讀月下,倦即露宿達旦”。他的道德學問,時人稱他為有數的人物。他研究程朱理學,標榜自己為寧儒。年輕時,他連遭不幸,喪母、喪兄嫂相伴而來,繼而長子、次子、三子連喪,其妻連哭三子之喪,雙目失明。羅澤南並未因如此沉痛的打擊而一蹶不振,反而“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學不能拔俗而人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因此,曾國藩十分敬重他。常在書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稱他為家鄉的顏淵。後以儒生的身份帶兵征戰,立勳名於天下。(顏淵,即顏回,孔子的學生,家境貧寒,一生沒有做官,住在簡陋的小巷裏,用竹筒吃飯,用瓜瓢喝水,卻自得其樂。)

曾國藩所交益友,對他的一生及事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給他出謀劃策者,有賞識提拔者,有危難之時兩肋插刀者。從各個角度烘托著他的事業。因此,他比別人更深刻地體會到:“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必須把握住進退隱顯、出處決斷的好時機。曾國藩為母親回籍奔喪的這段時間,是否出山辦團練,與他一生功業關係極大,其進退為難之際,就全靠了眾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曉喻決斷。

鹹豐二年(1852)六月,曾國藩授為江西省鄉試正考官,奏準回籍探親。當他走到安徽太湖縣的小池驛時,忽接母親江氏去世的訃聞,遂調轉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籍奔喪。

曾國藩一到湖南,滿耳聽的是太平軍節節北上,清軍抵擋不住,形勢如何緊迫的風。實際上在曾國藩逆長江行至漢陽時,湖北巡撫常大淳便告訴他:長沙已被“粵匪圍困”,隻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經湘陰、寧鄉而達湘鄉。

回家奔喪,本該好好祭悼生他養他,一別十幾年,臨終又未得見上一麵的慈母。但是,這些卻被太平軍北進的消息衝淡了,長沙之圍雖解,但太平軍是主動撤圍,意在加快北上的速度。不久便攻克嶽州,攻占漢陽、武昌。太平軍所到之處,清軍無不一觸即潰,聞風而逃。

清軍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清政府派往前線的統帥也非死即逃,再無人能領導抗敵了。當賽尚阿被降級處分,向榮、烏蘭泰被革職留用,太平軍圍長沙,下嶽州,克武昌,攻湖南之時,曾國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辦團練事務的諭令。

鹹豐皇帝讓曾國藩留鄉辦團練既有一般性又有他特殊的背景。

此時,太平軍勢力浩大,清軍無力對抗,清政府下令地方官舉辦團練,尤其任命回籍的官員為團練大臣,利用人地兩熟,在地方大有號召力的官員組織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僅僅1853年3月到4月,就先後任命四十五人為團練大臣,僅山東一省就有十三人,曾國藩也是在這時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的。但是,曾國藩的被任命,有他不同一般的個人背景:在他回籍奔喪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師唐鑒向鹹豐皇帝薦舉了他。

唐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致仕,告老還鄉,到江寧主講金陵書院,名震江南。鹹豐二年(1852)七月,鹹豐帝召他人京,連連召見,垂問軍國大計。唐鑒向鹹豐帝舉薦曾國藩,請皇上任命他為湖南團練大臣,授給他便宜行事之權。並且詳細地向皇上講述了曾國藩的出身、學問、為人、才幹,說“曾滌生才堪大用,為忠誠謀國之臣”。他還以自己的一生名望做擔保,請鹹豐帝堅信曾國藩將來必成大事。

曾國藩於鹹豐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5年1月8日)先接到幫辦湖南團練的命令,當時熱孝在身,雖接命令,並無立即出山之意。但是形勢的發展,即越來越令曾國藩感到決斷去從之難,大有騎虎難下之勢。

此時,太平軍在湖南的節節勝利,激起湖南地方官吏和地主、士人保護鄉邦的激情,同時又有幾股力量衝擊著曾國藩。

即使是與他相處多年的湖南老鄉老友都勸他應積極創辦武裝力量,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如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農民反抗運動興起,他就主動舉辦團練,與起義力量相對抗。道光二十七年(1837年)湖南雷再浩起義,他又親自組織鄉勇對抗起義軍,並戰而勝之,以知縣用。太平軍起義,賽尚阿為統帥時,鹹豐帝下旨命江忠源從軍,江令其弟江忠浚募故鄉兵勇五百人前來,號楚勇。此後一直與太平軍作戰,參加了桂林、永安、全州、道州、桂陽、郴州、長沙諸戰役,屢立戰功,他所率楚勇作戰較清軍勇猛十倍,是地方練勇參加正規戰役的先導和表率。聽說曾國藩回籍辦團練,他多次來信,堅決支持。

羅澤南亦是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物,直至這次回家奔喪,二人才得見麵。此時羅借著舉人身份和鄉村教師的地位,培植忠於清政府、仇恨農民起義的力量,其弟子中如王皇、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劉騰鴻、楊昌浚等,後來都是湘軍的勇將。曾國藩回籍後,羅澤南正舉辦團練,感念曾國藩對他的知遇之思,極力慫恿曾國藩出山領導地方團練。

湖南地方官也力請曾國藩出山。

當太平軍圍攻長沙之前,雲南巡撫張亮基授調湖南巡撫,趕赴長沙抗拒太平軍。當時身為舉人、做鄉村教師的左宗棠投軍做張亮基的幕僚,左向張推薦了曾國藩,請曾出山協助鎮壓太平軍。張亮基一邊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出山,一邊給曾國藩寫信,請求他出來相助。

但是曾國藩仍然有所顧慮。這時,母親的靈樞尚未安葬,如此時出山,有違丁憂離職守製大禮。自己滿口滿紙講孝道,如若違製,別人會恥笑。再則自己為一文員,不懂兵法,如今投身戰場,須有打仗的真本事,肯定會有巨大磨難,甚或辦理不善,連官職性命都保不住。還有,他深慮官場腐敗。要辦一事,處處荊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槍、要餉,必然要同上下各級官員發生糾葛,辦起來一定很難。

想到這裏,他一邊寫信拒絕了張亮基的邀請;一邊具折,讓張亮基代發,辭謝皇帝的命令,請求在籍守製三年。

恰在此時,傳來太平軍攻克武漢,又有反攻湖南的消息。張亮基又命郭嵩燾連夜趕至曾家,勸說曾國藩出山。

郭嵩燾與曾國藩是至交,雖然幾年不見了,書信從來不斷。他與曾國藩一樣是翰林出身,也因了憂口籍守製,太平軍攻湖南,主動至張亮基處出謀劃策,也是他主動到曾國藩家遊說其出山的。

郭嵩燾來到曾家,在曾國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家母,之後當著曾氏兄弟的麵剖陳了利害,敦請曾氏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