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天氣特別寒冷,冰天雪地,北風狂呼,以至於硯台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裏有火來取暖?手指凍得都無法屈伸,但仍然苦學不敢有所鬆懈,借書堅持要抄好送回去。因此能夠博覽群書,增加見識,為他以後成材奠定了基礎。
麵對貧困、饑餓、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業,努力向學。到20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向賢達之士學習,他常常跑到幾百裏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鄉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輩虛心學習。有一位同鄉位尊名旺,他那裏的名人來往的很多,名氣也很大,有不少人趕來他那裏學習,他的言辭和語氣很傲慢,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邊,手拿著儒家經典向他請教,俯下身子,側耳細聽,唯恐落下什麼沒有聽明白。有時候這位名氣很大的同鄉,對他提出的問題不耐煩了,大聲叱責他,他則臉色更加恭敬,禮節愈加地周到,連一句話也不敢說。看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去向他虛心請教。他還自謙地說:“我雖然很愚笨,但也學到了許多東西。”
後來他覺得這樣學習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就到學校裏拜師學習。一個人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從家裏出來,走在深山峽穀之中,寒冬的大風,吹得他東倒西歪,數尺深的大雪,把腳下的皮膚都凍裂了,鮮血直流,他也沒有知覺。等到了學館,人幾乎凍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動彈,學館中的仆人拿著熱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熱,用被子蓋好,很長時間以後,他才有了知覺。
為了求學,宋濂住在旅館之中,一天隻吃兩頓飯,什麼新鮮的菜,美味的魚肉都沒有,生活十分艱辛。和他一起學習的同學們一個個衣服華麗,戴著有紅色帽纓鑲有珠寶的帽子,腰裏佩著玉環,左邊佩著寶刀,右側戴著香袋,光彩奪目,像神仙下凡一樣,但是宋濂不以為那是什麼快樂,絲毫也沒有羨慕他們,而是穿著自己樸素無華的衣服,不以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樣刻苦學習,因為學問中有許多足以讓他快樂的東西,那就是知識。他根本沒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這種表麵上的苦當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窮苦,自得其樂,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的那些同學一個個生活得很快樂,但是又有幾人名留青史呢?
(3)吃得苦中苦,必為人上人
一盧、苦也受不了,那就休想幹成什麼大事,經受重大的人生挫折和非常的磨難。所謂“苦盡甘來”正是這個道理。
“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說一切成功的梅花都需傲雪淩霜,忍苦耐寒才能盛開,霜雪之中的梅花才更具香意、美意。溫室裏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霜雨雪的考驗的。
對於人生道路上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來說,能吃苦耐勞是到達理想境界的惟一方法,做學問是這樣,搞科研也是這樣,對於一般平平常常的人來說,要想生活得安寧、幸福,也需要吃苦耐勞。做工要忍得住勞累之苦;種地要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之苦;當運動員要吃得下訓練之苦;就是讀書學習,也須忍得住寒窗之苦,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否則怎能學到真知識呢?隻要能吃苦,就能做出成績,關鍵是能不能堅持下去。
某報記載,一女青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大學畢業後,為了考取研究生,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回來在家挑燈夜戰,苦幹四年,終於實現了她的研究生之夢,來到了首都北京。四年苦讀失去了多少歡樂,現在總算該鬆口氣了。於是她開始盡情地玩了起來,直到考試,她才開始著急,沒辦法,隻好抄襲,導師一再警告,她仍不悔改。終於她自己為剛剛開始的研究生生涯劃上了一個不美滿的句號。
即使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家庭的成員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是很麻煩的事。
當今的家庭結構大都由雙職工帶一個孩子組成,常常看到一些小兩口一下班就吵嘴、打仗,一打聽,大多是這個原因。一方多幹點,另一方就會多休息一會兒,就會多體會到一份溫暖,如果雙方都這樣做,無疑會帶來家庭的和睦。因此,忍苦耐勞是促成家庭和睦的一個重要因素。
兩千多年前的老夫子曾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話說得極是。人類之所以能生存下去,就離不開苦和累。至於那些無論是成大器者還是成小器者,無一不在苦中浸泡,在勞累中走過。
所以,忍苦耐勞,恐怕是人生這部黑白經中最基本的功夫了。數學家華羅庚之所以有那麼大的貢獻,做出那麼大的成績,就是用苦和累換來的。他念完初中,就在一個小雜貨店當夥計,他喜歡數學,櫃台上常常一邊放著賬本算盤,一邊放著數學書籍,沒有顧客時就捧起來鑽研,有時夜間睡著了,猛地想到一個解決數學難題的方法,便立刻點亮油燈,把它寫下來,後來,華羅庚發表了幾篇數學論文,引起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教授的注意,便寫信將華羅庚邀請到北京,在清華大學數學係當管理員。在這期間,華羅庚一邊做著繁重的勤雜工作,一邊自學了英語、德語。24歲時,已能用英文寫數學論文。28歲時當上了西南聯大教授。華羅庚曾用這樣的詩句,總結自己的治學經驗:“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幹是第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4)忍受苦難,成就功名
作為臣子,忠君愛國是他的職責,為了自己的職責,也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蘇武在北海忍受住了十幾年的艱苦生活的磨難,終於等到了回漢的那一天。
蘇武,西漢武帝時中郎將。公元前100年,漢武帝任蘇武為漢朝正使,護送匈奴使節回國,到達匈奴後,已完成皇命,準備起程回漢時,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緱王和漢朝叛使衛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劃叛亂,準備聯絡衛律投降匈奴時所帶來的原漢朝兵將,劫持匈奴單於的母親,逃回漢朝。虞常十分忠心於漢朝,痛恨衛律叛國求榮的可恥行徑,蘇武和張勝出使匈奴,虞常很高興,虞常在漢朝時就和張勝經常來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張勝說:“聽說漢武帝十分痛恨叛國的衛律,我可以暗地裏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親和弟弟都在漢朝,萬一我出現不測,希望你回漢後能夠照顧他們。”張勝同意了虞常的計謀,並給了虞常一些錢物,支持虞常的行動。不料虞常被人告發,單於發兵追捕,緱王等人被殺,虞常被活捉。
事情敗露後,張勝恐怕與虞常密談的話泄露,受到牽連,就將與虞常的事情告訴了蘇武。蘇武說:“事情已經到了這般時候,你才告訴我,看來我也難以不受到連累,我是代表漢朝出使匈奴的,如果我受到了淩辱,就等於是漢朝的恥辱,辜負了皇帝對我的信任,不如早些死了好。”說完拔劍刺向頸部。常惠等人急忙拉住蘇武,搶下佩劍。虞常在受審時,經受不住衛律地酷刑,不得已說出了張勝。單於聽到漢使張勝參與刺殺活動,大怒,準備殺死張勝和蘇武。匈奴左伊秩訾勸阻說:“處死漢使未免過分了,他們不過是想謀殺衛律,應該讓他們全部投降。”單於命令衛律召見蘇武,說明了單於的旨意,等待蘇武的回答。蘇武說:“我出使匈奴,是為了漢匈和好,如今讓我投降,玷汙了使命,縱然活著,還有什麼臉麵回國呢?!”說完拔出劍向胸膛刺去。衛律大驚失色,急忙上前抱住蘇武。見蘇武已經身受重傷,趕快召來巫醫,進行一番救治。過了很長時間,蘇武才蘇醒過來。常惠等人痛哭著將蘇武抬回營帳。
蘇武忠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氣概,單於深感欽佩,更希望能勸降蘇武,為匈奴效命,早晚都讓人去問候,以此軟化蘇武。蘇武恢複健康後,單於命令衛律審問虞常和張勝,並將蘇武帶去聽審,想借機逼降蘇武。在審問中,衛律將虞常當堂殺死,蘇武鎮定自若地說:“隻要你有膽量敢殺漢朝正使,我並不怕死,請殺吧。”
蘇武麵對威脅利誘,始終恪守為臣之道,忠君愛國,保持自己高尚的氣節。所以盡管衛律使盡了各種手段,終未能使蘇武有絲毫動搖,無奈,隻好回報單於。單於聽說蘇武如此堅貞不屈,就越想得到蘇武,於是命人將蘇武關到一個大地窖裏,不給飲食,想以肉體的折磨迫使蘇武屈服。匈奴的氣候很寒冷,北風夾著大雪呼嘯不止。蘇武躺在地窖裏,渴了吃把雪,餓了就吞吃氈毛,居然活了幾天沒有死。蘇武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沒有飲食,還能活下來,使匈奴人感到很驚奇,以為蘇武是神派來的。單於對蘇武無可奈何,於是將蘇武流放到北海牧羊,並對蘇武說:“等到公羊下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蘇武十分明白單於的用意,是決意不會放自己回漢朝的。
北海是一片原始大地,千裏沒有人煙,氣候異常寒冷,積雪常年覆蓋,鳥獸罕至,蘇武來到北海後,沒有糧食,沒有飲水,餓急了就挖鼠洞,將洞中的草根、野果取出充饑。蘇武手持節杖放羊,晝夜不肯放下象征漢使身份的節杖。時間長了,節杖上的旄、毛全部脫落,蘇武仍然不肯丟掉。就這樣,蘇武伴著節杖和羊群,在這荒無人煙,與世隔絕的北海,度過了艱難漫長的歲月。
蘇武在北海期間,曾經和蘇武在一起做過漢武帝侍中的李陵,投降了匈奴。李陵很想去探望蘇武,又怕單於怪罪,後來單於聽說李陵和蘇武有過交情,就派李陵去北海勸降蘇武。李陵來到北海後,對蘇武說:“單於一直在等待你回心轉意,今生今世你恐怕再難回到漢朝了,在這萬裏荒原之中白白受苦,又有誰知道你的忠義呢?近些年來,皇帝年事已高,總是做出反複無常的事來,大臣中沒有什麼過錯就被滅族的有幾十人,您還為誰效忠呢?希望你能聽我的勸說,不要再推辭了。”蘇武說:“我甘心情願以身報國,如果單於一定要我投降,那麼,我隻有一死示忠心了。”最後,李陵沒有辦法說服蘇武,隻好告別了他,離開北海。
此後,李陵讓妻子給蘇武送去過幾十頭牛羊,表示與蘇武的舊情不忘。李陵再次到北海看望蘇武時告訴他皇帝死了,蘇武聽後,麵向南方大聲痛哭,一連哭了幾個月。
漢昭帝即位後,又過了幾年,匈奴又向漢朝表示恢複和親,漢朝要求匈奴放回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後來漢朝又派使者去匈奴,常惠設法買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兵,趁著黑夜去會見了漢朝使者,將蘇武被囚的全部情況告訴了使者,並獻計告訴使者如何揭穿單於的欺騙。
第二天,漢朝使者麵見單於,又提出了放回蘇武的要求。單於說這件事我早已告訴你們,蘇武已經死了。漢使者說:“你們明明是不講信譽在欺騙我們,我們皇帝在打獵的時候,射中了一隻雁,雁的一腳上係有一條綾綢,是蘇武寫給皇帝的信,信中說被到回到北海牧羊,怎麼說死了呢?!”單於聽後,大吃一驚,隻好說實話,並立即派人去北海將蘇武接回來,送蘇武回漢朝。
公元前81年春天,蘇武帶著剩下的9個人回到了漢朝京城長安。漢昭帝下令,為蘇武準備了牛、羊等大批祭物,拜祭了漢武帝的靈位,將節杖交還到漢武帝靈前。
蘇武出使匈奴時,年齡不過四十幾歲,經過19年的磨難,頭發已經全白了。蘇武忍屈受辱,忠貞不屈,永不失節的感人事跡,震撼了朝野,漢朝的百姓。他那忠臣之道,傳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