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在西裝最先被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人也把它稱為“洋裝”。
在今天,西裝,廣義上是指所有的從西方傳入,或者模仿西方的款式製作出來的服裝,即西式服裝,它與“中式服裝”相對而言。在狹義上的西裝,是指西式的上裝,或者西式的套裝。西裝可以被分為男式西裝、女式西裝和兒童西裝。
雖然西裝起源於17世紀,但是,一直過了二百多年,直到19世紀的中葉,西裝的雛形才開始形成。當時,歐洲人在法文裏,把西裝叫做“Justan”,意思就是“裹緊全身的衣服”,由此可見,在當時,西裝還是一種穿著不太舒服、不太方便的服裝。
但是後來,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樣式的不斷革新,西裝在西方國家開始普及、流行起來,特別是男性西裝。一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男性們,都把西裝當作一種能象征地位和身份的,正式,體麵的社交禮儀以及職業場所的服裝。
中國人穿西裝的時候,正好處於曆史變革時期。例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西裝對清朝時候的長袍馬褂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成為人們革新社會,改朝換代的標誌;在改革開放以後,西裝又取代了中山裝,成為一種具有曆史改革意義的服裝。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的媒體曾經把中國人穿西裝時,敞開的領口大小,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標誌。
現在,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穿西裝已經成為廣大中國人的時尚,從政府官員到普通百姓,從城市的白領到鄉村的民工,幾乎個個都穿著西裝。因此,西裝在今天的中國人的衣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西裝能夠在全世界流行普及,與它的特點有關。它外觀挺括、線條流暢、穿著舒適,配上領帶或者領結以後,更顯得瀟灑大方。“西裝革履”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穿上西裝以後,男士們具有一種紳士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