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還經常四處奔走,在許多大學、公司、團體舉行他的儀式,講述自己的故事, 人們對他,對他的生活不知道的事情仍然很多,但他已然成為美國生活中一個獨特的偶像人物。他不僅是位偉大的資本家,而且是位偉大的解釋美國資本主義的人。
他教導了一代人該如何考慮業務,證明股票與壟斷不同,投資也不是隻憑運氣的遊戲。他用敏銳的市場眼光和堅守諾言這兩項法寶,證明它也是一種合理的可感覺到的事業。他揭開了華爾街神秘的麵紗,說它與美國沒什麼兩樣——也許是個不可捉摸的地方,但也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地方。
人們對這位股市天才充滿了好奇心。經過奧馬哈,經過他那座簡樸的房子時總要緩步慢行,引頸側望。
巴菲特也是人,也會犯錯誤,但他在很多人心中的確已成為股市神話,在那個屬於他的股票時空中。
也許有人會不解,巴菲特年輕時瘋狂地賺錢,然後年老時又一下子全部捐獻出去,這真有點令人不可思議。但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這符合巴菲特一貫的行事作風:“理智、有創見、打破巨富捐贈財富的常規模式。”
也許從這一捐款活動中,人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巴菲特這個一代“股神”的性格。
幾十年來巴菲特有一套投資理論,這套理論使他在股市中常勝,也使他遠離高科技股。
第一,他隻從事長期投資,投資的絕不是概念、模式,也不僅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資能創造可預見性收益的公司。
第二,他討厭股票期權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稱這種股票是彩票。
第三,他認為買身邊的品牌最可靠。誰做的廣告多,消費者喜歡,就買誰。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 巴菲特投資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麵的,其中當數“集中投資”的方法最有效。很多投資者認為: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才算保險,因此,他們沒有集中資金,反而將有限的資金四處出擊。結果手中的資金被七零八落的股票所肢解,導致手中股票不是這隻股漲,就是那隻股跌,一年忙到頭,好的可以賺點錢,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況下則是負增長……有的人年複一年,也不善於總結,總認為運氣不好,其實這是犯了一個投資者的大忌。 縱觀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比較善於精心選股、集中投資,很少有分散投資能帶來輝煌收益的人。這一點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極為重要。巴菲特將“集中投資”的精髓簡要地概括為:“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拉鋸戰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你的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取勝。”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於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評估它的管理狀況,而不是用於跟蹤股價。
人們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長遠眼光,也不得不承認長期而言價值投資策略能夠戰勝市場。因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續,過高的股價最終必然回歸於價值。
要知道如何正確應對大牛市,請牢記巴菲特與眾不同的投資信條:“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盡管組織形式是公司製,但我們將股東視為合夥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將我們的股東看作所有者和合夥人,而我們自己是經營合夥人。我們認為,公司本身並非資產的最終所有者,它僅僅是一個渠道,將股東和公司資產聯係起來,而股東才是公司資產的真正所有者。順應以所有者為導向的原則,我們自食其力。”
研究巴菲特的書汗牛充棟,通常都是從股票投資的角度入手。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投資經理人詹姆斯·奧洛克林的《沃倫·巴菲特傳》,就從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一個資本管理者、民眾領導者的巴菲特。尤其是在揭示巴菲特模式的過程中,對強製性力量和能力範圍的研究,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