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問:“我先考考你,什麼叫作‘投資’?”
“簡單地說,‘投資’就是一種用錢的方式。用錢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投資’是要把錢用在最有機會變出更多錢的地方。”
“不錯,觀點很清楚。”
“我敢打賭姐姐克麗絲蒂一定不敢投資,她一定更想把錢存在銀行裏。她是個膽小鬼。”
“別這麼說你姐姐。現在,讓我先來研究一下你的這份報告,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接受當你的法律顧問。”
在報告中,比爾將自己當作一個發明家,擁有一套全新的醫療設備,他要把這個產品大量生產,行銷至整個西雅圖,再把賺來的錢用來照顧那些孤苦無依的病人……
父親看完報告,比爾迫不及待地問:“怎麼樣?你覺得如何?”
“簡直是太好了!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這真的是你自己一個人寫的?”
“當然!”
令父親高興的不僅是比爾小小年紀就已經對“投資”、“資金籌措”、“公司組織”等概念都有了相當正確的認識,更難能可貴的是,比爾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比爾用來作為這份報告結尾的那句話是:
隻要能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並且請到優秀的人來幫我做事,我一定會成功!
雖然兒時的比爾很多時候都讓家人為他感到驕傲,但是他的暴躁脾氣也讓家人很頭疼。
那年比爾12歲,一天晚飯時,比爾聽到媽媽瑪麗又在晚餐桌上開始嘮叨了:“比爾,真是難以想象,你的房間亂成什麼樣子了!我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才能像你的姐姐和妹妹一樣把房間整理得幹淨利落。”
“哦,媽媽,我沒有時間打掃屋子,我想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看書上。”比爾答道。
“你花費在看書上的時間已經夠多了。記得下次叫你吃飯的時候要及時來,不要拖拖拉拉讓大家等你。”瑪麗聽到兒子又把看書作為理由,不免有點惱火。
“你們沒必要等我,我餓了自然會吃東西的。”比爾繼續嘴硬。
“還有,跟你說過很多次了,看書的時候不要總是用牙咬鉛筆,你總是改不了這個壞毛病。就算是看書,你也不應該總把自己關在屋子裏,這樣下去你會被排斥在集體之外的。你已經懂事了,要學會怎樣和別人交往。好了,下個星期我們的家庭要請很多客人來,你要在門口迎接客人並且擔當服務生的角色。我想你會從中得到鍛煉的。”
和所有的母親一樣,瑪麗習慣性地在吃飯前教導孩子。
此時的比爾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滿了,他聲嘶力竭地衝著媽媽瑪麗大聲喊叫:“為什麼每次總是我做得不對?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可以處理好,請你們不要再來管我。到底誰才是決定我人生的主人?是誰?”
比爾的話還沒有說完,一杯冷水猛地衝他潑過來,比爾一個激靈,聲音戛然而止。
“夠了!不管誰是決定你人生的主人,你要知道,她是你的媽媽!”老蓋茨在一邊大聲地衝著兒子喊道。
坐在桌旁的大女兒克裏斯蒂和小女兒莉比嚇得目瞪口呆,她們很少見到父親如此生氣。看來,一向好脾氣的老蓋茨終於壓製不住心中的怒火了。
比爾愣了一下,隨後平靜地對父親說:“感謝您為我洗澡。”
至此,這場家庭糾紛總算平靜下來。
事實上,這場爭吵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矛盾的爆發。由於當時老蓋茨每天業務繁忙,關於兒女的教育與生活問題就都落在了瑪麗的身上。作為一個出身良好的女人,瑪麗對自己的兒女期望值很高,希望孩子們可以多方麵發展,不僅在學習上要刻苦勤奮,還要多參加體育運動和各種樂器的學習。
瑪麗還時常將大戶人家的教養灌輸給自己的兒女,比如著衣要整潔得體,做任何事都要守時,以及要具備優良的談吐和社交能力。
大多數時候,比爾都能夠聽從母親的這些教導。然而,隨著比爾慢慢長大,他開始有些不滿母親的嘮叨,瑪麗對他的期待變成了雙方摩擦的導火索。最終,母子之間的矛盾爆發,發生了這次的潑水事件。
後來,老蓋茨和瑪麗帶著比爾去谘詢心理醫生。比爾向心理醫生說:“我想讓父母知道,到底誰才是決定我人生的主人。”
心理醫生給比爾父母的建議是,他們的兒子最終將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他們最好減少對兒子生活的幹涉。
明智的老蓋茨同意了心理醫生的建議。“畢竟時代不一樣了。”老蓋茨說道,“他沒有必要像我們小時候那樣需要在各方麵都小心謹慎。”
他們認識到,家長總是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約束孩子們,並企圖掌控孩子們的全部行為,這隻會助長孩子們叛逆的性格。於是,蓋茨夫婦決定掀開養育孩子的重要一頁:選擇放手。
比爾後來說,從那個時候他就開始意識到,他不必再在父母麵前證明他自己,他必須開始思考該做些什麼來向世界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