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的火又壓不住了,他找到克洛克,生氣地拍著桌子罵道:“總有些家夥害怕我們的成功!他們總是能找出借口來攻擊我們!”
克洛克耐心地勸弗雷德:“弗雷德,不要隻顧著生氣。他們指出這些,我們從另一方麵來看,換一個角度也未必是壞事!”
弗雷德疑惑地看著克洛克。
克洛克接著說:“我們不能隻是對這些指責抱怨,我們既然不能去堵他們的嘴巴,那就要從我們自身來想解決的辦法,我們是不是真的存在這些問題呢?”
克洛克又說:“如果是的話,就應該馬上改正。然後用事實證據來攻破它。而且,我們的宗旨是永遠為人類謀福利,不能做一點對顧客不利的事!這些還有利於我們改進呢!是不是好事?”
弗雷德理解了。他馬上帶著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仔細地研究了產品,並不斷改進,把食品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再降低一個檔次;盡量用紙袋和紙盒來包裝產品,如果不得不用塑料袋或塑料盒子,也選擇一些可以再生利用的塑料製品,符合環保的要求,減少對環境的汙染。
克洛克就是這樣把對手的指責當成促進產品改良的參照,把自身的缺點都一一地改正過來,讓競爭對手再也找不出攻擊的借口。克洛克就是這樣做的。
壞事真的變成了好事,顧客們對麥當勞的誠懇和務實很滿意,他們都說到麥當勞用餐最放心。
克洛克說:“麥當勞的宗旨就是永遠為人類謀福利。”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有一次,麥當勞在萊克星頓大街選中了一個新店址,房子也建起來了,準備開張。
但是不久,公司就接到了當地許多居民寄來的抗議信,他們說:“我們不願意麥當勞把餐館開在這裏,因為麥當勞的風格跟我們這裏很不搭配!”
克洛克知道這件事後,嚴肅地對弗雷德說:“既然那裏的居民這麼不歡迎我們,那我們就放棄那個地方吧!雖然這會讓我們損失不小,但是,我們要對顧客負責,對老百姓負責。我們不能在人們不歡迎我們的地方建餐館,這是一種經營的道德!”
於是,麥當勞撤出了在萊克星頓即將開張的連鎖餐館。
克洛克決定再另選地址。克洛克最喜歡去察看公司選中的每一塊新地產,他說:“為麥當勞找到一塊地方是我能想象到的範圍內一件最具創造性的事情。想想看吧,那裏沒有任何東西,無論什麼人生產東西。而我在那塊地上建房子,經營者在裏麵做生意,雇上50人或100人,於是又為垃圾工、園林工,賣肉、賣麵包、賣土豆的人帶來了新的生意。這些都是那塊光禿禿的土地帶來的大約一年100萬美元的生意。我要說,我對看到發生的這一切感到無比的滿足。”
1974年《幸福》雜誌研究公司出版了一份75頁的分析報告,預測了麥當勞至1979年的發展情況。這份報告相當清楚地描述了公司的財政情況和克洛克所預見的房地產發展狀況:
麥當勞成功的基礎是,它在一種清潔、愉快的氣氛中,用快速、有效辦法提供了一種價格低,但注重價值的產品。雖然這家公司的食譜上東西並不多,但它卻包含了在北美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食品。正是因為這些,人們對這些產品的需求不像其他餐館的食品那樣對經濟的波動那樣敏感。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麥當勞一直隻在郊區發展。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它花了許多錢做全國性廣告,從而引起了對它的產品的潛在的全國性需求。因此,為這家公司實現多樣化和加強發展計劃的舞台已經搭好了。
現在,在市區、購物中心,甚至大學的校園裏有100多個麥當勞餐館;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經營得很好。還計劃建許多這樣的餐館。
我們堅信,麥當勞幾乎可以在居住人口集中、流動人口集中的任何地方建餐館,隻要資金周轉率能達到公司的目標。這種見縫插針式的發展方式和現有的正常發展結合在一起,使我們可以預測出,這個世界性的大公司每年將平均新增485個餐館。
克洛克看到這份報告後,滿意地說:“見縫插針式的發展,太對了。全國有數不清的犄角旮旯,都可以成為建餐館的地方。我們計劃向這些地方發展。”
1974年,克洛克在應邀為達特茅斯商學院演講的時候,他談起這個話題,心情激動地說:
一個企業的成功,不能隻想著自己能賺多少錢,而把人們拋下不管。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都能作出貢獻的。總之,麥當勞永遠為人類謀福利!麥當勞永遠不會做對人類有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