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些好的條件之後,王永慶深表滿意,立即派一個“大陸電廠投資技術小組”赴大陸,與福建省電力局洽商購電合約細節,雙方簽訂25年的購電合約,收購電價將隨煤炭成本變動而機動調整,保證收購電價比台灣民間電廠賣給台電每度09元的價錢好,約高出3倍左右。
盡管“海滄計劃”失敗,但是這個計劃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台塑在化工行業沒有進軍成功,但在電力方麵跟大陸取得了良好的合作。
希望祖國早日統一
因為曆史遺留問題,台灣和大陸的溝通、交流一直存在著障礙。為了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中國政府在1979年提出兩岸“三通”的計劃,也就是要將大陸和台灣緊密聯係在一起,“通商、通郵、通航”。
在這個方麵,王永慶也做了多方麵的努力。
王永慶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他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差不多30年,不管台灣政局如何變化,他始終堅持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他堅決地表示說:“我是炎黃子孫,兩岸人民應該親如一家,因為我們彼此血肉相連、兄弟情深。”
王永慶對於台灣當局阻撓祖國和平統一的做法表示憤慨,他經常和台灣當局唱反調。
為此王永慶曾上“萬言書”。他還以“石化業如何把根留在台灣”為題,公開呼籲台灣當局正視塑膠工業、石化業的處境,加速對大陸投資政策的明朗化。“萬言書”表達了他到大陸投資的期望與決心。
他寫道,台灣企業前往大陸特區集中投資石化業,本質上也是台灣石油產業的延伸,屆時在特區內所建立的完整石化產業體係,其競爭力之強,恐非其他國家所能望其項背,也創造了台灣石化產業發展史上第二個光輝燦爛的春天。
他認為,台商立足大陸之後,必會創造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尋求持續發展,並能夠逐步穩健推動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以產生正麵的影響。
如果台商集中前往菲律賓和印尼投資將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王永慶在他的“萬言書”中寫道:
其後果是盈利不再彙回島內,反而有可能將其原在台灣的產業根基連根拔掉。
退一步講,即使在印度尼西亞與菲律賓等地投資能促進台灣經濟繁榮,又不會拔掉根基,但是對於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前途到底能產生什麼實質的意義呢?
王永慶的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王永慶熱切地呼籲台灣當局開放大陸經貿政策,允許原料廠商赴大陸投資,以供應台灣下遊企業所需原料,以免貽誤台灣石化原料業的生機,斷送企業根基。隻有這樣,“則民族幸甚,國家幸甚,業界幸甚”。
王永慶是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呢?他曾對《天下》雜誌等報刊表示,目前兩岸關係很敏感,兩岸有溝通的話,對彼此都好,希望目前一時的僵化狀況,能慢慢軟化下去,期望兩岸關係緩和。
過去40多年來,大陸一直實施計劃經濟,台灣則市場經濟經驗比較豐富。但大陸人才多,鄉鎮企業慢慢開放,國有企業也逐漸加強,各地沿海地帶也慢慢走向市場經濟。
改革開放政策一實施,經濟的機能就可發揮。為了多生產,為了多做發展,市場經濟就慢慢地有所發展,市場經濟不會再走回頭路。
王永慶說,他的祖先從福建來,他就是中國人,應該隻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
對未來,王永慶也表現得很樂觀,他也指出,中國人不應該吃大鍋飯,一個國家各種法律、製度、規章都要做好,國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有希望。
大公司也容易變成吃大鍋飯,公司即使有很嚴格的管理製度,也需要人用心去做。
一個人在公司上班,吃公司的飯,就要忠心為公司做事。一個大的國家,如果大家都吃大鍋飯,你不做事的話,我也不會去做,那國家又將如何呢?
王永慶指出,政府效益一向不好,每個政府都一樣,大陸雖然是共產黨政府,不一定比日本政府效率低。美國、日本、台灣地區的經濟繁榮,並不是因為政府的領導有效益,而是底下的老百姓很強,各行各業很有競爭力,才使得經濟繁榮。
盡早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願。
台灣與大陸的統一,現在已經十分突出地擺在所有中國人的麵前。王永慶十分讚同大陸關於海峽兩岸應當實現通郵、通航、通商,人民自由往來,增加交流,促進了解,最終按照“一國兩製”的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決策,並積極推動台灣當局放寬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的限製,擴大探親的範圍,促進兩岸文化、學術、經濟等民間交流的發展。
包括王永慶在內的海峽兩岸同胞迫切盼望國家早日統一,富強昌盛。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凡是有利於統一的主張,王永慶都是支持的;凡是不利於統一的主張,王永慶都不讚成;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無論來自島內還是島外,王永慶都對此表示憤慨。
王永慶期望台灣當局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為實現兩岸的直接“三通”、祖國的和平統一采取積極步驟。
王永慶也期望廣大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大陸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推動祖國統一的進程。
可是,王永慶每次赴大陸投資,都會引起台灣當局極大的震撼和千方百計的阻撓。
兩岸的基本政治立場不同,因此台灣當局很恐懼。雖然隻是單純的經濟活動,卻不由分說地扯上了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