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3 / 3)

王永慶在調查中發現,這兩家廠方在把塑膠粉加工成塑膠以及再加工成玻璃皮、玻璃布之類的產品後,竟然將售價提高至成本價的一倍還多,相對於生產塑膠粉的台塑而言,這樣的利潤實在太優厚了。

“好,就從這兒找突破口!”王永慶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第二天,他前往兩個下遊廠進行遊說,試圖說服他們降低產品的售價,讓市場可以消化更多的產品。

王永慶的理論是:一件賺10元的產品,也許隻能賣出100件,但如果把利潤降低,一件隻賺5元,可能會售出300件;從單件產品來看,利潤低了,賺的錢少了,但總體來說,總利潤反而提高了,賺的錢也多了。這就是薄利多銷的一般理論。

“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王永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薄利多銷”,這是王永慶這一舉動的指導思想,因為,當下遊廠產品的銷路暢旺之後,對PVC粉的需求就會隨之增加,那麼,台塑的產品就多一條出路了!

王永慶一番美意,誰知兩個下遊工廠卻毫不領情。在他們的觀念中,隻有次品和滯銷品才會降價出售。

兩家企業的負責人說:“我們的產品質量沒有問題,如果無緣無故地把售價降低,會影響我們廠的形象和聲譽的。”他們死活不肯降價。

其實,兩家下遊廠的擔心也不無道理,隻是目光太過短淺。如果他們能預先感知王永慶將施以何種對策,那麼,相信他們肯定會作出不同的決定的。

王永慶多次遊說兩家加工廠,都無功而返,這讓他很著急。但正所謂情急智生,王永慶一急之下,還真想出了一個辦法。

1958年,為了消化台塑公司每日增產的16噸PVC粉,王永慶決定籌設南亞公司,使企業形成中下遊一代經營體係。和當初決定擴大生產規模一樣,成立南亞公司也遭遇到了其他下遊客戶的反對。

的確,在原料廠之下自設加工廠,在當時實屬創舉。這種舉措,其用心是顯而易見,其優勢也有目共睹,因此,其他加工廠如聞“狼來了”的心情並不難理解。不過,假若當初他們聽從王永慶的遊說,也許不會弄得如此被動。這就是因小失大的教訓。

因為成立南亞公司,一是意味著下遊客戶又多了一個“搶飯碗”的競爭者;二是南亞公司在取得中遊原料方麵有絕對的優勢,其他企業難以與之抗衡。一時之間台塑公司與下遊客戶之間的關係突然緊張起來,甚至還多次出現不歡而散的場麵。

無奈之下,王永慶隻好出麵協調,說明台塑此舉不在與下遊競爭,而是為堆積如山的產品尋求出路。中遊廠商直接到下遊設廠的情形要是發生在美國,那麼下遊客戶肯定會堅持抵製到底,而且永遠拒絕與台塑往來。

但不管怎麼說,通過王永慶超強的協調和溝通能力,本著與人為善、和氣生財的信念,最終還是求得了客戶的諒解,使雙方的合作關係漸漸趨於和諧。

事後,王永慶曾就這一段經曆評論說:“同樣一個問題,台灣和美國這兩個地區的人民由於觀念及想法各異,所產生的結果自然也大不相同,但關鍵問題在於是否能將基本道理闡述清楚。”

當時塑膠業中下遊加工業並不發達,不能有效消化PVC粉,因此,最初台塑公司的PVC粉產品銷路不暢。建廠本意是為自行消化台塑公司的大部分產品PVC粉。

出乎意料的是,由於以外銷為主的塑膠三次加工產業的迅速發展,原料需求源源不斷,給南亞公司開創了無限的商機。南亞公司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業績十分顯著。

生產的PVC管材等產品不僅在島內填補了多項空白,而且經過用心的介紹和推銷使得產品逐漸打開了銷路。

由於島內居民從未使用過PVC管材,他們不知道這個輕巧的管材能否好得過金屬的管材。因此,PVC管材從給客戶試用到客戶樂於使用的推銷工作經曆了很艱難的過程。

王永慶經過不斷努力,再加上不斷改良品質並降低售價,使PVC管材物美價廉,質量也可以超過金屬的管材,另外PVC管材還有金屬管材沒有的耐腐蝕、不上鏽的功能,於是PVC管材開始用於各項建設工程,家用的水管從金屬的管材換成了PVC管材。甚至還有人利用PVC管製造捕魚的筏子供漁民使用。這種PVC管材不僅費用低廉並且堅實耐用,因此使用數量相當驚人,最高時每月銷售量曾高達20000噸之多,依人口比率計算,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

王永慶高興地說:“PVC管埋入地下幾乎是永久性的,可替代傳統的鋼、鐵、鋁等五金材質,堪稱為價廉物美,因而深感開發一項產品能收到開源節流等各方麵的經濟效益,其意義實在令人欣慰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