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事業發展節節攀升
王永慶的台塑廠雖然暫時有了轉機,但是問題遠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新的挑戰再次擺在企業麵前。
從事新的塑膠事業,進行PVC粉加工,不像碾米與賣木材那樣簡單,因為塑膠不是普通老百姓就能消費的,老百姓消費的隻能是塑膠產品。要想進一步拓展銷路,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當時王永慶的南亞公司,僅有一台膠布機,開機率不到50%,其他機器也陳舊不堪,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當時台灣工業發展也相當落後,其他同行的技術比王永慶的也強不了多少。
王永慶便把目標轉向外商身上。他曾多次出麵,願意支付高額技術指導費用,請外國廠商協助。但高傲的外國人根本瞧不起王永慶這個塑膠行業的門外漢,外商們也不希望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他們都不願幫這個忙。
王永慶隻好去香港尋找合作目標。他在香港開始了尋找目標的“獵手”行動。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永慶在飛機上認識了一位美國年輕人卡林。
王永慶得知他在日本神戶開設一家PVC吹氣製品廠,生產吹氣玩具等產品,以供外銷。這可樂壞了王永慶,這不正是自己尋找的夥伴嗎? 真是“眾裏尋他千百度,得來全不費工夫!”
王永慶見時機成熟,立即行動。他對卡林先生說:“我們可以進行友好合作,你能否向南亞公司提供加工技術並使用我廠生產的塑膠原料,我給你提供方便與優惠到台灣投資,擴展企業。”
卡林回答:“日本的勞動力比美國便宜。所以我選擇在日本開設加工廠。”
王永慶說:“台灣的勞動力比日本還要便宜,我保證向你提供原料,你把日本的工廠關掉,來台灣去開廠,怎麼樣?”
卡林遲疑了一下說:“日本的廠已經開了好一段時間了,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如果貿然把它關閉了,實在有點可惜。更何況,我對台灣並不了解,也不熟悉,到台灣去開廠風險較大。”
王永慶說:“如果你肯去台灣,那麼,辦廠的費用我出,賺的錢歸你,如何?”
卡林聽了王永慶的話,睜大了眼睛。不用自己出錢投資,賺到了錢卻全歸自己,天底下竟然會有這等美事?卡林簡直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王永慶看出卡林的心思,於是說:“我是生產PVC塑膠粉的,現在正在尋找銷路。雖然價錢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競爭能力,但是,市場的開拓還很有限。我決定自己開設加工廠。
“目前一次加工廠已經初具規模,如果能把二次加工廠也搞成的話,塑膠粉的銷路問題就解決了。但我缺這方麵的人才,所以我希望能跟你合作,你賺了錢也就等於我也賺了錢。”
卡林先生立即表示:“我很願意與王先生合作,向貴廠提供塑膠加工技術,購買你廠生產的20%的塑膠原料。但條件是我需要將神戶的工廠全部遷來台灣。不知道在台灣方麵能提供什麼樣的優惠政策呢?”
王永慶說:“我需向台灣當局請示後,盡快給您答複。”
卡林先生站起身來說:“好的!我等你的好消息,希望我們能合作成功!”
王永慶回到台灣,向台灣有關當局請示。台灣當局自然高興,能有外商投資到台灣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外商來台灣投資不僅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更有利於工業發展上一個新的台階。外商投資必然會帶動台灣就業水平提高,也會使工業技術大幅度提高,這是雙贏的合作。
經過協商,王永慶向卡林提供位於新店的大片廠房與足夠的資金,台灣當局則在稅收等方麵給以方便。
卡林先生看到這些優惠條件,非常高興,雙方很快達成協議。王永慶與外商合作的第一家合作公司卡林塑膠公司在台灣誕生。正是這家生產尿褲、浴簾、雨衣等塑膠製品的企業成為日後王永慶事業的轉折點。
至1972年,卡林的一個加工廠,每個月就可消化南亞公司600噸的PVC塑膠粒。卡林廠投產之後,王永慶發現二次加工不僅能為台塑消化一部分原料,其利潤更為可觀。
20世紀60年代,在台灣,工人的工資大約占產品成本的6%。假定一件產品的成本是100元,其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就是6元。
在美國,工人的工資是台灣的15倍,也就是90元。雖然台灣的人工便宜,但效率低,美國的生產設備精確度高,生產效率要比台灣高出兩三倍。
如果以兩倍算,那麼,支付台灣工人6元工資,實際上等於支付美國工人45元工資,兩地相差39元。產品從台灣運到美國,海運費和關稅大約是10元,扣除這10元,實際上相差29元。
這29元是兩地工資的差額,也正是王永慶讓二次加工廠賺取的利潤。即使買方砍點價,工廠依然有利可圖。於是,他用同樣的條件發展了新東與三和兩家二次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