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得出李白當時的窘迫和孤寂。據說他有兒子叫“伯禽”,貞元八年“不祿而卒”;留有一個孫子出遊一十二載不知所終;兩個孫女,也嫁給了普通農人,赫赫李氏一門,終於埋沒於荒草。
李白墓原在龍山東麓,55年之後,時拜宣歙池觀察使的範傳正有感於先父與李白有“通家之舊”,才將李白的墳墓遷到青山之陽,即現在這個地方。
小小一丘荒塚,既非官方修築,亦無官家保護,難免雨衝人毀。白居易見到那墳墓時已是荒草連天了,有詩為證:“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李白的死距白居易出生僅僅隻差了十年。推想白居易眼裏的這丘荒塚大約是在李白死後二三十年之後,是在範傳正為李白遷墓之前。白居易在李白墓前流連久久,難免生出許多喟歎和感傷。一個寫過驚天動地文章的大詩人,到頭來竟是如此下場。可憐!比比那些貴胄豪富的奢侈陰宅,真有天壤之差,世事竟如此不公平。不過,再想想李白留下的偉大詩篇,想想他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不朽的詩魂比起那些速朽的灰塵,要重上百倍、千倍。
曆經滄桑,李白墓在中國千年朝代更替中,始終被人們關注和惦記著。人們用一次次的修繕,來寄托對這位詩人的崇敬之情。當塗縣誌記載了從南宋隆興年間到清光緒五年的多次修建。可是,所有墓地建築都毀於抗戰時期日寇飛機的轟炸。李白生前與訪唐的日本國詩人有著深厚的交誼,並有著詩歌互答,他萬萬不會料到千年之後,讓他魂魄不安的強盜竟是朋友國度裏的那些不肖子孫。
現今的李白墓是1979年當塗人民籌資重新修築的。從采石磯到青山、李白紀念館、李白祠、李白墓,構成一個十分氣派的仿古建築群,李白翩翩欲仙、舉杯暢飲的豪放形象成了馬鞍山市的第一道風景線。因為李白,馬鞍山成了一座詩意的城市。也是因為李白,第一屆中國詩歌節,不久前在馬鞍山舉辦了為期一周的盛會。盛會把一章安魂曲,敬獻給了李白的詩魂。
透過曆史的煙塵,李白輝煌的詩篇和高尚的人格,放射著萬丈光焰,沒有什麼屏障可以遮蔽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