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三十一章 梅花詞(2 / 2)

元代詩人宋無《琵琶》:一片相思木,聲含古塞秋。琵琶是誰製,長撥別離愁。

短短數句,就把琵琶這種樂器描寫得入木三分。難怪古代描寫邊塞、描寫離愁別緒、描寫愛情都離不開琵琶。也難怪琵琶這種樂器大受歡迎了。

人們對琵琶的鍾愛,不僅在於琵琶外形流暢輕巧,便於攜帶彈奏,更在於它音色的多麵性,可幽怨纏綿悠遠細膩,也可激昂奮發鏗鏘高亢。可柔可剛,試問還有其他樂器能與之相比?

又聽了夢瑤唱了幾首小曲,由於我坐在後麵靠邊位置,夢瑤沒有發現我,這時,隻見她們調了調弦,輕啟朱唇,一首薑夔《疏影》》幽幽道來: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裏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裏,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我仿佛看到,一枝孤獨的梅花,一隻小翠鳥棲宿在梅枝上,獨自飄泊,竹籬黃昏下,獨倚修竹。如梅花無人問津,隻有翠禽相伴。不要像春風吹落花一樣毫不珍惜弱小的梅花,應該金屋藏嬌愛惜嗬護。然而,護花人何在?難道要等到梅花落盡,再來尋覓她的幽香?但等到此時,她早已進入他人的小窗。

孤獨、無助、祈盼、無奈之情通過夢瑤如泣如訴的歌聲深深打動了我。仿佛是夢瑤在訴說著自己的經曆,祈求心上人能盡早前來。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我想,夢瑤要等的人是誰呢?抑或隻是純粹的演唱詞曲呢?但薑夔《疏影》好像也不適合現在這個場合演唱吧,而且,“疏影”這首詞牌,是薑夔他自己的自度曲,應該比較少人演唱。

“疏影”是薑夔詠梅的兩首著名自度曲的詞牌,出自北宋詩人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由於是自度曲,按照這格律填詞的人都比較少,以此詞牌所填的詞傳世就更少了。如果不是薑夔傳下帶有曲譜的《白石道人歌曲》一書,我相信可能連會彈唱的人都沒有。

看她如此沉浸在詞曲的意境裏,又不象是隨意而唱的。我和她曾經有約,要來翠芳院探望她,而且分別時她還投懷送抱,當時自己隻覺得有便宜不占枉為男人。一個青樓女子,用這種方式報答救命之恩也最正常不過,所以過後也沒太放心上。這一別差不多十多二十天,會不會以為我爽約了因此有感而唱。我自作多情地心想。

管她是不是為我而唱,但我卻被她的幽怨、傷感、無奈所打動了。

說起詠梅花的詩詞,我曾經讀過明末清初詩人顧貞觀的《浣溪沙?梅》,不禁招來侍女,借來紙筆,一氣嗬成地默寫出來:

物外幽情世外姿,凍雲深護最高枝。小樓風月獨醒時。

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待他移影說相思。

這也是一首詠梅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主要是“待他移影說相思”和“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有異曲同工之妙。

侍女拿過這首詞,走到台上交給了夢瑤並輕聲耳語。夢瑤看完這首詞後,驚喜的抬頭向我這邊望過來。我微笑著向她點頭並揮了揮手打了個招呼。隻見夢瑤一掃剛才的幽怨的表情,微笑著對大家說:“閑公子新作“浣溪沙?梅”請聽奴家為各位官人演唱。”

聽到夢瑤之言,我刹那間滿麵通紅,太對不起顧貞觀老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