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她們你一言我一句的話語中,我得到了一條很有用的訊息,芝麻薯塊之所以僅次於烤番薯,就是因為芝麻薯塊食用更方便,人們買後可以當禮品送人,又可以馬上食用,也可以炒來吃或者煮成糖水吃,食用方便,攜帶更方便。隻不過現在是冬天,烤番薯因為又熱又香才更受歡迎,如果夏天,恐怕銷量就不及芝麻薯塊了。
由此我想到,既然番薯存量不多了,空閑出來的人手就可以生產餅幹了,從芝麻薯塊的銷量得知,如果餅幹能夠生產成功的話,銷量肯定沒問題,到時再設計一些紙盒包裝,那就更是引領潮流的送禮佳品了。
我把製作餅幹的構想告訴她們,並把基本的餅幹製作原理也一一向她們解釋。雖然我沒有在餅幹廠工作過,但我家裏就有烘爐,平時也會自己動手做一些糕點食用。烘爐的基本原理還是懂得,電烘爐就是上下分別安裝電發熱棒,關鍵在於溫度的控製上。我也在街頭見過燃煤式烤箱,它是利用煤碳燃燒發出熱量,燒烤導熱油使油溫、油壓達到一定油溫時傳到烤盤上,從而達到烘烤效果。
由於這裏沒有電,也沒有導熱油,隻能想辦法把電熱棒改為用煤或炭上下加熱箱體就可以了。至於爐溫的控製,多試驗幾次,記錄好時間和炭火的控製,我想也不是什麼問題。試製時的浪費是必然的,沒什麼大不了。
說做就做,但對烘爐的圖紙幾經修改,過了幾天,我才終於把烘爐和烘烤托盤的圖紙畫好,順帶把彈簧鋼片和彈簧的圖紙也畫了,然後通知王二駕車到天安城外最大的打鐵鋪去。
嗬嗬,你不要以為這個空間沒有鋼鐵,或者鋼鐵很難生產。其實,我國古代煉鋼技術早在春秋晚期已經出現。由先秦到西漢中晚期,主要製鋼工藝是塊鐵滲碳法;由漢代到明清時期,主要又是炒鋼法和灌鋼法,其次還有百煉鋼法和炒鐵滲碳法等等,漢魏南北朝時還有“鑄鐵脫碳鋼”,漢代還有坩堝煉鋼法。對現代煉鋼工藝來說,這就是俗稱土法煉鋼,大躍進時期,全民煉鋼基本就是用這些方法煉鋼。
炒鋼工藝主要生產一般的可鍛鋼和熟鐵,灌鋼工藝主要生產含碳較高的刃鋼,百煉鋼就是對普通炒鋼的再加工。隻不過當時工藝繁複,產能有限而未能普及。俗語說:好鋼用在刀刃上。宋朝包拯《書端州郡齋壁》中有句: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可見鋼還是非常珍貴的。
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掌握了不同比例的青銅合金技術。鐵器最早出現在西周,鑄鐵技術則出現在春秋末期,戰國時候,也就是公元前6至5世紀就掌握了鑄鐵柔化技術。西方的冶鐵技術是在14世紀才產生,而鑄鐵柔化處理技術要到16世紀後了。隻不過西方在工業革命後,科技和生產力不斷提高,我們卻閉關鎖國,自以為是,不求上進,從而被人家超越。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不是我們隨便可以想象的,可以說遙遙領先於全世界。
沈家鐵鋪是天安城最大的打鐵鋪。沈鐵牛就是沈家鐵鋪的老板兼師傅,手下徒弟十多人。一手打鐵濤鋼手藝無人能及。隻見他皮膚黝黑,厚實有型的倒三角、結實有力的坦克背,不參加健美比賽真的浪費其好身材。
一番寒暄後,當我把圖紙和構想、要求詳細告訴沈鐵牛時,他拿著圖紙考慮了好一會才說:“閑公子,鐵櫃和托盤沒問題,但彈簧鋼和彈簧就有一點難道,關鍵是之前從來沒人要求做這種東西,可不可以做到你要求的有彈力,我也從來沒試過,如果你不趕時間,我或許可以試一試,但價錢可能有點貴,不知你的意思怎樣?”
雖然看似五大三粗,不過卻誠實有腦。這令我對他的好感和信心倍增。“好說,鐵櫃和托盤可以先做,至於彈簧鋼和彈簧,你可以試驗試驗,至於價錢,以你沈家鐵鋪的信譽還能胡亂開價不成?拜托了。”我邊說邊拱手為禮。
“好,快人快語,成交。我會盡快打造,到時做好馬上到府上通知。”沈鐵牛豪爽地大笑著應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