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作品《偷心》故事結構
以下,我們通過哥哥籌備多時未完成的導演作品《偷心》的故事結構來分析張國榮的導演意識。雖然我們再也沒有可能看到這部印上張國榮卷標的作品,也不知道哥哥對於這部作品的具體意念,而且在完整作品完成之前,導演對於影片的概念一直會改變,所以隻能從這個故事中去簡單尋找他的意識。
根據2003年5月內地出版的《演藝圈》雜誌裏收錄的寧靜寫的關於懷念哥哥的文字裏,最後提到了《偷心》的故事概要。《偷心》這個電影講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女人是大家閨秀,有個很嚴厲的老母親(沈殿霞)。她家樓上搬來了一個年輕的鋼琴家,彈一手動人的鋼琴,言談舉止處處誘惑著她。她想方設法接近男的。但當他們終於發生了關係時,那個男的不見了。她由母親做主嫁給了對她一切都好的表哥(胡軍),她最後也知道那個男人從頭到尾都是騙她的。哥哥後來告訴寧靜,其實那個男人連鋼琴都不會彈,他隻是在放唱片。可是那女的依然愛那個男的。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故事的結局,那個男人不會彈鋼琴,但隻是在放唱片,但那個女的依然愛那個男的。從這個結尾來看,再次體現了他的對於意象表達的概念,他要表達的是愛的意象,而這個愛的意象通過女主角的欲望來完成。因為男的彈了一手動人的鋼琴,而開始給予女主角的欲望。根據不同的影像表達方式也可以給予對於觀眾的欲望,根據我們對哥哥其他作品的理解,我個人猜測哥哥在這段中應該也會給予觀眾一些欲望。當他們發生了關係,那男的就消失了,再次在故事的發展中設下一個對比。女的對愛的意念,以及男的意念的正反對比,當然這個對比是虛化的,隻是給予觀眾預先設下的一個交待,將故事帶入了第一個高潮,然後當她在母親的安排下嫁給了表哥後,再次給予觀眾心理的欲望,以常規思維方式,觀眾會在兩種感情之間做出一種自我判斷以及猜想,也帶出第二個高潮的出現,欲望與現實之間的判斷。而且導演在兩種感情之間,再次留下一個對比。當最後,結局告訴觀眾那個男的根本不會彈鋼琴,將觀眾心裏對於愛的意象以及電影中角色對於愛的意象做出一個對比。而女主角對於男主角的無悔,將再次顛覆一般觀眾對於愛的意象判斷。
我們從這個故事看到,導演對於愛的意象通過幾次起伏與判斷,而引入導演本身要表達的意象。從故事基本的劇情結構來看,很明顯的三段式敘事方式,引出兩次高潮,這也是一些歐洲電影在敘事上慣用的方式之一。故事很聰明的沒有留下任何很確切情節信息,而通過心理狀態來表達導演本身要表達的意念。
當然,以上的思維隻是我個人通過哥哥其他導演作品的一些理解,畢竟在一部完整的電影出來之前,我們不可能作出太多的判斷,導演通過技巧所能表達的東西,誰都不能確定。我們隻能通過這個故事大概的劇情簡單的對他的結構作一個猜測與探索。
張國榮作為一位優秀的演員,在他主演的電影中已經有很多的體現,像曾經跟他合作過的內地導演陳凱歌、葉大纓,香港導演陳嘉上、張之亮等等都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跟張國榮合作是愉快的,他知道導演要的東西是什麼,然後會滲透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去通過影像表現出來。其實這點上也能體現他作為導演的意識在演員這個角色上的延伸。比如,他對於影片中很多細節的把握,促進了對於角色的精神的體現。以下我們來簡單探討一下張國榮在演員這個角色上對於導演意識的體現。
《紅色戀人》梅婷產房白布剪影處理手法
葉大鷹導演曾經說,拍梅婷生孩子的那場戲前,考慮了很久,該怎麼樣拍才能夠表達地更好,既能有美感又能體現梅婷身體上的痛苦。他說哥哥曾經給過他一個想法,就是鏡頭拍梅婷隔離產房的白布上梅婷生孩子時候的剪影,通過剪影來表現她身體上的痛苦。
雖然最後葉大鷹導演沒有使用這一想法,但我們從這一導演設想來看,又是意象化的表達手法。通過剪影上的動態形象,留下需要傳遞的訊息的想象空間給觀眾,觀眾從這個剪影裏麵,去測想產婦當時的行為上的狀態。而通過白布的剪影畫麵可以更唯美地通過這個動態行為以意象的形式來體現。這種手法意識也是張國榮在導演作品中慣用的一種手法,用一個麵去表達另一個需要傳達的訊息,包括我們上麵提到的《色情男女》中的那場戲中戲,也大量使用了這種手法。
《風月》摔倒盯著牆壁驚恐狀態處理手法
記得野芒,也就是《風月》裏麵飾演鞏俐哥哥的那位演員,他曾經在《上海電視》上寫過一篇《〈風月〉下與張國榮做鄰居》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有一次拍一個表現角色惶恐不安的長鏡頭。現場剛下過雨,路很滑,張國榮對攝影師說:“如果我在奔跑中滑倒了,你不要停,跟著我,我會很好處理的。”實拍時他真的在奔跑中踉蹌了一下,但沒倒下,然後他在一堵巨大的牆前猛然停下一抬頭,驚恐萬狀地盯住牆上自己的影子。事後,陳凱歌幾次提及張國榮這場戲的表演,說:“他這雙眼看得人真有點毛骨悚然。”
哥哥接受采訪的時候曾經說過,對於一位演員來說,要知道怎麼去配合導演,拿出導演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去改變導演的意圖。我們從這場戲來看,張國榮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演員,也能從這場戲裏看到他的導演意識。一位優秀的演員在臨場的發揮中,對於一些細節的把握,經常能體現他的導演意識。怎麼處理細節,也是作為導演很重要的一個要素,細節是體現整體的不同元素,細節的處理得當是可以對電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這場戲中他的最後一個鏡頭,他在一堵巨大的牆前猛然停下一抬頭,驚恐萬狀地盯住牆上自己的影子,通過演員對於外在事物的反應來映射演員本身的心理處境,從而使演員對於當時心理狀態的表現來突出一場戲中演員本身的心理世界。通過外在的意象從而達到內在心理的豐富呈現出來。
其實在張國榮作為演員的角色中有很多這樣特別的細節,來達到內心世界的呈現。隻是電影中的一些細節,我們很多時候無法考證這是導演本身的要求還是哥哥自己對於細節的表現。比如《槍王》中有一個鏡頭,張國榮鬼魅一樣地站在方中信的車窗外,他對著方中信有過“戚戚”的兩下。上次研討會的時候一直想等研討會結束問羅誌良導演,這個細節是不是哥哥自己的表現,但後來因為結束的時候比較匆忙,沒來得及問。這個鏡頭,也是很經典的對於內心世界呈現的手法。
在哥哥的二十六年演藝生涯中,後期參與了很多的Music Video的幕後拍攝工作。比如一些MV的拍攝概念,包括導演了一部分的MV。在我所知道的他有參與幕後拍攝工作的MV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對於音樂意象的表達。這種音樂的意象指的是對於音樂本身的理解以及對於音樂內質潛在意義的延伸。音樂的表達跟電影一樣,有很多的元素,除了詞曲編唱外,音樂影像(也就是MV)是對音樂表達很直接的一種方式,而且對於延伸音樂本身的潛在意義有很重要的作用。關於哥哥在MV導演上的風格和意識特點我曾經寫過一篇《意象表達特征與音樂景象》的文章,專題論述了張國榮作為MV導演的意象表達特征,就不再贅述。
從張國榮作為導演這一身份的作品中來發現,他完全具有一個優秀導演的能力。雖然,無法從這些小作品中去完全確認他的導演風格,但通過一些作品片斷,可以發現他對於作品的駕馭能力以及熟練的影像語言與技巧。以及他在導演這一身份和相關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並不完全的導演意識。沒能看到張國榮導演的長篇電影作品,未免是一種遺憾,那就帶著遺憾在他留下來的作品中去找尋他的導演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