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高速攝像機觀測它們的運動發現,當“跑步機”以每秒056米的低速運動時,吸血蝙蝠隻是以正常的走路步調行走。當“跑步機”開始加速時,這些蝙蝠也利用前肢調整為大步慢跑。令人驚訝的是,它們最高能以每秒114米的速度飛快地“奔跑”。以蝙蝠的標準來看,這樣的速度實屬罕見。
雖然吸血蝙蝠具有奔跑能力,但在自然界中它們卻很少展示這一本領。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型牲畜群出現後,獵物資源大為豐富,蝙蝠不需要費力奔跑,就能輕易找到食物。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又名老鸛,屬於鸛科。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的東南部,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曾繁殖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等地;越冬地主要在我國的華東、華南,以及西南等地區,少數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也漂泊到俄羅斯的雅庫次克、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等地。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麵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側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矯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麵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扇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翔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麵,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著頸部伸直向上,頭仰向後,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係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東方白鸛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全部食物中魚類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著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裏,甚至5~6公裏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冬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在地麵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著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麵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向前,迅猛地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著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鍾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鍾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東方白鸛於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遷徙途中它主要是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在白天,而且大多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氣溫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線大多沿著平原、河岸及海岸線的上空,但春秋兩季是否有著不同的遷徙路線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