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哇!大佛和山一樣高(1 / 1)

在寺廟裏,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大佛像,有坐著的、有站著的,在著名的臥佛寺裏還有一尊躺著的佛像呢。在四川有一個和山一樣高的大佛像,大人們也隻能夠到它的腳趾甲。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這個大佛的真麵目吧。

大佛叫什麼呀?

這個大佛約71米高,是我國最大的一尊石頭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像。因為在四川省樂山市,和樂山城隔著江水,所以被人們叫做樂山大佛,又叫淩雲大佛。樂山大佛雕刻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交彙處的岩壁上麵,依靠淩雲山棲霞峰臨江的懸崖峭壁雕鑿成的。樂山大佛從唐代的開元元年開鑿,在貞觀19年才完成,一共花了近90年的建造時間。

樂山大佛有多大?

樂山大佛的頭和周圍的山頂一樣高,它是一個坐著的樣子,雙手放在膝蓋上,兩隻腳踏在大江裏,神情很嚴肅。樂山大佛整體高度約71米,耳朵長約7米,從膝蓋到腳背約28米,他的腳麵就像一個小操場。在大佛兩側的懸崖上,雕刻了兩個高十多米的護法武士。本來還有一個十三層的閣樓覆蓋,當時叫做“大佛閣”和“天寧閣”,可是被明朝戰亂毀掉了。

木頭耳朵,木頭鼻子

其實,樂山大佛並不是全部都用石頭刻成的。在大佛右耳朵耳垂那裏,有一個約25厘米深的窟窿,維修工人從裏麵掏出了很多破碎的東西,仔細一看是腐朽的木泥。原來這個大耳朵不是在原來的岩石上雕刻成的,而是先用木柱作結構,然後又抹了一層泥灰。後來在大佛的鼻孔下麵也發現了一個窟窿,裏麵露出了三截木頭,這說明它隆起的鼻梁也是用木頭做的。不過木頭的耳朵和鼻子是否在當時建造的時候已經這樣,就無人知曉了。

大佛自己能排水

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的故事吧,水的力量是很大的,可是樂山大佛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仍然保存得這麼好呢?原來大佛有一個特別棒的排水係統,在它的兩隻耳朵和大頭後麵,有一個巧妙又隱藏的排水係統,對大佛起了重要的保護作用,使大佛不被雨水侵蝕。它的頭發上有好幾條排水溝,在衣服領子和褶皺上也有,在後背和胸部還有一些洞,這些水溝和洞是當時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

有沒有關於大佛的

傳說啊?

有啊,傳說在唐朝初年,淩雲山上有一座淩雲寺,裏麵有個老和尚叫海通。那時淩雲山下的江水,水流湍急,波濤洶湧,經常把過往的小船吞沒。海通和尚見到這種情況十分難過,他心裏想,如果江水裏有水怪,建造一尊佛像就能降伏水怪。他找到當時兩個有名的石匠——石誠和石虛,石虛要雕刻千佛像,石誠要雕刻大佛。石虛用了幾年時間就雕刻完了,可是石誠雕刻好了大佛的一隻腳後就已病倒,在他死後,他的徒弟繼續雕刻大佛,最後終於刻成了世界聞名的樂山大佛,淩雲寺也改名叫“大佛寺”。

樂山大佛的真實名字是什麼?

樂山大佛是後來的人們對於樂山市的大佛起的新名字,可是這座建造於唐朝的大佛,真實的名字一直是個迷。後來在對大佛進行全身體檢的時候,發現在右邊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塊巨大的石碑,名叫《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記》。這塊石碑差不多有兩層樓房高,一些專家經過考證,證明了這座被我們稱為“樂山大佛”的真實名字應該是: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