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有理更需寬容(2 / 3)

痛定思痛,年輕人終於一心轉向原本就喜歡的哲學,真正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生命曆程。

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培根。

培根終於“醒”了,他為世人留下至理名言:麵對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製,麵對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後者比前者更為難能。

一個人的劣質往往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暴露,一個人的美德也往往是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顯現。

心靈智語

人生中如果走錯了路可以及時醒悟回頭,那麼你的人生依然充滿希望,如果到你生命結束的那一刻你還未醒悟,那你的人生隻能用“後悔”畫上句號。

有什麼藥可以使我們在犯錯時及時改過,每天都奔向幸福的路上呢?這藥是有的,就是孔夫子所說“每日三省吾身”。

原諒的燈籠

佚 名

有個十幾歲的男孩,從家裏偷了一筆錢離家出走了。父母找了幾個月都沒有找到他。

在外麵混了半年以後,這個孩子把錢用光了,又冷又餓,這才想起家的好處。

猶豫了好久,他才給家裏寫了信,他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知道我錯了,隻有出門在外才想到家的溫暖。這些日子我無時不在想念你們。

由於對你們懷著深深的內疚,無顏見人,我準備在某個黑暗的夜晚回家。假如你們還肯原諒我,那麼就請在家門口為我點起一盞燈籠吧。

他們的兒子信發出以後,這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經過長途跋涉,他終於趕到了村外一道山梁後麵。他躲在這裏,吃了些幹糧。

等到夜幕降臨,他才悄悄地爬上那道山梁。當他登上山梁,含著眼淚往村裏看的時候,不由得驚呆了:

整個村莊都亮成了一片!

所有人家的門口都掛著一盞燈籠。

人心是善良而又寬厚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親人。

對於做了錯事的孩子,人們隻會怨其不爭,決不會恨其悔悟,當他振作精神,迷途知返,走向希望的明天的時候,人們心頭都會為他點亮原諒的燈籠。

心靈智語

知錯能改是人生中最值得學習的精神,也是世人給予原諒的理由,原諒就是寬容,在別人迷途的時候,我們應給他送上寬容與原諒,讓他可以迷途知返,重新回到生活的希望中來。

我們可不可以不勇敢

佚 名

5歲兒子的偶像是姚明,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了解籃球,而是因為我無意間說過,有這樣的兒子,姚明的母親肯定特別驕傲。

兒子堅持要買一個籃球,我說:“你太小,玩不了這種球,何況又那麼貴,媽媽買不起。”他執意要買,我執意不買,最後我取勝,他哭了一路。

回到家,我像以往一樣對他說:“你是男人,所以你必須堅強勇敢,不許掉眼淚。”他抽泣著嘟囔:“可是媽媽,我想成為姚明,我想讓你驕傲!”

兒子剛開始學走路時,不像一般的孩子堅持那麼久,有時會莫名其妙地摔倒,兒科醫生說,孩子能夠堅持走到5歲就已經是奇跡了。

我戰戰兢兢地看著兒子長到5歲,他依舊可以獨立走路,隻是常常會累、會摔倒。我從來不曾背過他,堅持要他自己走路,因為我知道,這樣憑借自己雙腿走路的日子,對他而言,已經開始用天來計算了。

那年夏天,兒子終於在一次摔倒後,再也沒有站起來,他哭著說:“媽媽,不是我不勇敢,是我真的站不起來了。”我不得不抱起他,帶著最後一絲希望奔向醫院,又帶著全部絕望辦理了入院手續。

親戚朋友來了一批,走一批,我始終在哭,一直重複一句話:“我還想再試試,你說還有沒有其他辦法……”作為母親,我無法對兒子說你將失去雙腿,你的一生將在輪椅上度過。每次接待過探視的人,回到病房,兒子都會看著我紅腫的眼睛說:“媽媽,你是不是又不勇敢了?”

我讀張海迪的故事給他聽,試探性地問:“兒子,如果你也沒有雙腿,你能答應媽媽,要堅強勇敢嗎?”他眨了眨眼睛,天真地問:“沒有雙腿,還可以當姚明嗎?”我轉過臉去,眼淚漾出眼眶,他立刻改口:“媽媽,我答應,我答應你還不行嗎?”

進手術室前,兒子一滴眼淚都沒有掉,他甚至沒有說過一句害怕,護士誇他真勇敢,他驕傲地說:“我答應過媽媽的,我是男人,說話算數!”

手術後,兒子醒來對我說:“媽媽,我勇敢吧,我不當姚明了,我要當張海迪。”我很努力地讓自己微笑,親吻兒子的臉蛋,可是我的眼淚還是滑到了他的臉上。

兒子坐上輪椅的第一天,我知道,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我說:“兒子,媽媽以後會有很多很多困難,需要你來幫助和照顧,你知道嗎?”他舉起右手,緊緊握住拳頭:“我是媽媽的保護神!”

我的淚水流下來,兒子像大人一樣握住我的手,認真地說:“媽媽,你想哭就哭吧,這次你可不可以不勇敢?”我抱住兒子,任淚水流淌。

如他所說,這次可不可以不勇敢,隻有這次,而明天,明天的明天,我要像所有母親一樣,為兒子遮風擋雨,讓他知道,他從來未曾失去雙腿,因為媽媽將在這一生裏,做他的雙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