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人心自有公道(1)(3 / 3)

佚 名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隻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至於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欲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生苦短,隻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下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財再多,也是要回歸自然。達到這種思想境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寫到這裏,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心靈智語

人生這三種境界深刻地描述了這個現實社會中的生活,孩子般的單純、善良、天真;步入中年後的貪得無厭,名利誘惑;老年後的看淡人生。

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中,欲望主導了人生,當你從欲望中衰老後就領悟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的意義。無論你一個人拚得多少戰利品,犧牲的卻是歲月的流逝,如同作者所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那個時候真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先把泥點晾幹

佚 名

讀研究生時,我的導師吉納經常告誡我們,不要一時衝動,成了情緒的奴隸。一次,一名研究生找到她,說另一名研究生出言不遜,當眾諷刺他理論過時,見解平庸,令他大為惱火。

他不知道是該直接找那個學生論個明白,還是應該找對方的教授評理。

吉納教授慢條斯理地說:“有時候,別人的言行是很難理解的。如果你不介意,讓我給你一個小建議。批評和侮辱,跟泥巴沒什麼兩樣。你看,我大衣上的泥點,就是今晨過馬路時濺上的。如果我當時立即去抹,一定會搞得一團糟。所以我把大衣掛到一邊,專心幹別的事,等泥巴晾幹了再去處理它,就非常容易了。瞧,輕輕撣幾下就沒事了。我建議你等情緒的水分都蒸發掉了,再來想這件事。到那時,如果你還打算討伐他,請再來找我。不過晾幹水分後,你也許會發現那泥點也淡得找不到了!”

心靈智語

當你被別人惹怒肝火的時候,或失去理智的時候,請給自己一些時間,整理一下情緒,也許就會像泥巴幹了以後不流痕跡,一切煙消雲散。如果你有解決不了難題的時候,請給自己一點時間,讓時間幫你消化一切。

人心自有公道

佚 名

有一天,上帝創造了三個人——甲、乙、丙。

上帝問甲:“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安排自己的一生?”甲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

上帝又問乙:“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安排你的一生?”乙想了想,回答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問丙:“到了人世間,你準備怎樣安排你的一生?”丙想了想,回答說:“我既要創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給甲打了50分,給乙打了50分,給丙打了100分,他認為丙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打算多創造一些“丙”這樣的人。

甲來到人世間,滿懷著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做過許多無私的奉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他從無所求。他為真理而奮鬥,雖屢遭誤解但毫無怨言。慢慢的,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廣為傳頌,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

在他離開人間時,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為他送行。若幹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