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許多實例可以為我們證明這一點,以升學來說,升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知,以使自己具備更多的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理想,或服務社會大眾。這是升學的純正目的。當選擇學校、填寫誌願的時候,按照這個目的所應考慮的是:自己的興趣如何,各學校中自己所要就讀的科係的設備如何,師資如何等等。而不是考慮“某某學校名氣大,考取其中任何科係都可傲視鄉裏”,也不是考慮“我的女朋友希望我考取某校”或“將來出國是否容易申請獎學金”,更不是考慮某科係是熱門或冷門。因為這些考慮的目的不純正。目的不純正,所做的選擇就很難是自己真正的誌願;更難是自己真正的愛好與專長。即使考取,讀來也會痛苦。將來在這方麵也必定跟不上那些真正想學和真正有興趣去從事這方麵工作的人們。結果將會一生都跟在別人後麵做個“小悲哀”,而沒有出頭之日。
人的一生之中。幾乎隨時都有些事情需要做決定。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所考慮的是否是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不但足以影響這件事當時的成敗,也會影響我們一生的苦樂。
心靈智語
人生中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做決定,無論我們今後遇到任何事情,在做決定時都應以事情本身的目的為依據,這樣才會有成功的可能性。而把附帶的目的當做重點,那麼這件事就無成功的可能。
天堂與地獄
佚 名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半夜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他總是抱怨睡不著,因為有件事一直在糾纏著他:前段時間他認識了一個女朋友,他挺喜歡她,可是隨著交往的深入,他心裏反而不痛快了,原來他的女朋友在認識他之前,曾與另一個男朋友相處了六年。他正在考慮與她結婚,但越想越覺得受不了,越想越感到委屈:六年啊……
我知道這家夥把自己的思維逼進了一個死角,他也明知道是個死角,可還是一鼓作氣不依不饒地要往裏麵撞,就像一隻撲火的可憐的飛蛾,拚了命要在燈光那兒折騰。他知道這是自我折磨,但是他控製不了自己。他每天被這樣的念頭糾纏,不發瘋才怪。
擺脫這種痛苦的途徑完全取決於自己。人為什麼會失去樂園?看了一本好書以後才有所領悟。書名叫《生命意味著什麼》,是傑出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寫。他說,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麵的觀念。他隨後引用了彌爾頓《失樂園》中的一句名言:“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
那個深夜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就是在自己意識的作怪之下,把天堂變成了地獄。本來,他找到了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女朋友,應該很快樂才對,他本該感謝命運給他的恩賜,但他偏不這樣想,而是念念不忘她的過去。這無異於給自己的命運打了一個死結,如果不解脫開來,他永遠得不到幸福。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這個世界充滿了殘缺。悟出這一點的往往不是我們所謂健全人,而是一些身有殘疾者。比如,中國作家史鐵生,從20歲左右就被“種”在了輪椅上,多年以前他就說過這麼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每個人都是殘疾人,因為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都有無法實現的願望,所以都有殘缺。還有那個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心理大師阿德勒,他就是一個患過小兒麻痹的人,也是個殘疾人。
想起了一個都知道的笑話,題目就叫《完美主義者》,說是一個人落水,被人救上來以後,他不為劫後餘生而慶幸快慰,卻為丟失在水中的草帽歎息。完美主義者是跟快樂絕緣的。完美主義者,得到了一個好聽的名詞,卻付出了慘重的心理代價。我真想對每一個人說:永遠別渴望去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們總是一心一意要把天堂變成地獄。
心靈智語
人生中會遇到許多讓人犯錯、失誤……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取決於先前條件的影響,使得人們往往在錯誤的判斷下造成不可換回的事情,人們應端正自己的觀念,正確人生的態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既然“意識本身可以把地獄造就天堂,也能把天堂折騰成地獄”何不堅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去享受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