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業上卻收效甚微,為此他很苦惱。
有一天,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結果收獲卻很少。”
法布爾同情、讚許地說:“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誌青年。”
這位青年又說:“是啊!我愛文學,我也愛科學,同時,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為此,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
這時,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讓這位青年看: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
接著,法布爾對有些惘然的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
這位青年恍然大悟,由此受到很大的啟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隻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才能幹出一番事業。這個道理雖然通俗易懂,但如果用語言表達,則很容易平淡而一般化。法布爾借用凸透鏡能將太陽光集中起來並點燃紙張的現象來說明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既明白易懂,又形象生動。
其實,不僅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容易犯忽視有所不為和集中精力的毛病,有所專長的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
少則得,多則惑。同時追逐兩隻兔子的人,一隻兔子也抓不住,眉毛胡子一把抓,樣樣“通”的結果,隻能是樣樣“鬆”。人無所舍,必無所成。一方麵,要善於集中精力,抓住機會,做好可以做好的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麵,義要善於舍棄不重要的事情或暫時不宜做的事情。“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這句老話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心靈智語
人生中做任何事都應該有取舍,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能做好,什麼做不好。要善於把握時機,集中精力,做好能做好的事。想成功一定要堅定信心,明確目標,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背後的道理
佚 名
智者有兩個徒弟。一次,他們看到屋裏飛進一隻蜜蜂,蜜蜂努力地朝窗外飛,卻被窗上厚厚的玻璃擋住了,一次次徒勞地摔下來。
徒弟甲說:“這隻蜜蜂真是愚蠢啊,既然知道這個方法行不通,為什麼還要做努力呢?它這樣做即使飛一輩子也不可能成功。”
他從中得到領悟:世上有些事,不能強求,該放手時就放手。
徒弟乙說:“這隻蜜蜂真頑強,它那麼勇敢,失敗了也不屈服。”
他也從中得到啟示:做人就應該像蜜蜂那樣,鍥而不舍,敗而不餒,百折不回。
於是,兩人爭執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他們隻好去找智者來評理:“我們的觀點,究竟誰的才是正確的呢?”
智者說:“你們誰都沒錯。”
兩個徒弟不解,心想:怎麼可能兩種觀點都對呢?難道師父是故意做好人,不讓我們再爭執了?
智者早就看出他們的心思,他微笑著,拿出一塊大餅,吩咐他們把大餅居中切開。徒弟二人照做了。
智者問:“兩個半塊餅,你們說哪半塊好,哪半塊不好?”
他們回答不出。
智者說:“你們總是看到相異的地方,而沒有看到相同的地方,形式上的差異,掩蓋了質的相同。”
徒弟二人一下醒悟過來了: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本來沒有絕對的是非問題。
世上萬物也是如此,許多表麵看似相同的,可能是相殊甚遠;而表麵相殊的,倒可能有質的相同。生活中的不少錯誤,有時就是因為看不到這一點而產生的。
心靈智語
文章讓我們領悟到人生中沒有一種事物是絕對的,在對待事物進行見解時,不要被事物表麵現象所蒙蔽,應該了解事物的根本,才能避免人生中發生不必要的誤解。
鑽石就在你身邊
佚 名
在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個神秘而動人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老僧拜訪生活殷實的農夫阿利·哈費特,並對他說道:“倘若您能得到拇指大的鑽石,就能買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鑽石礦,因為其富有的威力,甚至還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王位。”
鑽石的價值從此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費特的心裏。自此,他對什麼都不感到滿足了。
那天晚上,他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僧侶,請他指教在哪裏能夠找到鑽石。僧侶想打消他的念頭,但無奈阿利·哈費特聽不進去,仍執迷不悟,死皮賴臉地纏著他。最後,僧侶隻好告訴他:“你去很高很高的山裏尋找含有白沙的河。倘若能夠找到,那白沙裏一定埋著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