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是絕對孤立存在的,所以我們看任何事情都不要以點概麵,不能被事物的表麵現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避免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安全距離
佚 名
有一家大公司準備以高薪雇用一名汽車司機,他們的要求很嚴格,不但要符合技術精和素質高的條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意識強。
因為公司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有很多司機被吸引住了。前來應聘者絡繹不絕。經過層層篩選和考試,三名技術優良的競爭者成為最佳候選人。公司要在最後的複試中從這三名司機中選拔出最優秀的一位。
公司的人事部門擬定了複試的題目:如果懸崖邊有塊金子,現在讓你們開車去拿,你們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第一位思考了一下,然後還設想了一下實際中會出現的種種情況,最後,推算出安全的距離,回答說:“根據我的推算,距離兩米應該是比較安全的。”
第二位卻對此不以為然,他自認為有高超的駕駛技術,很有把握地說:“一米。”
輪到第三位了,他靜靜地坐著,似乎根本就沒有思考這個問題。等那兩位回答完畢,他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
最後的招聘結果出來了,這家公司錄取了第三位候選人,因為他們覺得隻有這個人的安全意識是最強的,而且他能斷然拒絕誘惑。
心靈智語
如果生命得不到保障,即使再大的金錢和名利誘惑也是空談,所以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都要有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
賣畫與送畫
佚 名
國畫大師張大千有一天對我說:“賣的畫固然要好,送人的更要畫得好。”
我問:“為什麼呢?”
“買畫的人隻要有錢,你就可能將畫賣給他,但是要畫的人若跟你沒有深厚的交情,你會送給他嗎?”張大師說,“所以賣畫換來的是錢,送畫換得的卻是情,你說情感與金錢,哪一樣珍貴呢?”
“當然是情感!”我回答。
“那就對了!”張大師說,“所以送的畫要比賣的畫更好。”
心靈智語
人生中,最真摯的是感情,用金錢談感情的人是最廉價的,所以我們在對待感情時都需要以誠相待。
誰也不能擁有世界
佚 名
兒子要一隻瓶子,我沒給。他就大哭,任何人都哄不乖。半個小時後,他的哭聲停了,第一句話還是:“瓶子。”
我說:“瓶子已經扔了。”他又哭了。母親站在一邊說:“他才兩歲,再哄哄他吧。”
於是,我給他講了許多謊言,譬如瓶子像水一樣蒸發了,被我吃下去了等等。
兒子說:“瓶子,我要。”我所做的一切都白搭。
成熟與非成熟的界限據說是妥協,一個人什麼時候知道有所放棄,他就長大了。
人之初,所有的欲望都像野地裏的草一樣沒遮沒擋地生長,因為不知天高地厚,他們希望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來玩。
一個暴君的欲望遠沒有一個孩子那樣強烈,每個孩子的欲望都會讓任何暴君自慚形穢。
我們為什麼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孩子不要貪得無厭,但又要保持他們必要的虛榮和欲望。
我帶兒子到街上玩,街上很熱,兒子讓我攔過往的車回家,我告訴他這是別人的車,爸爸不能攔。兒子看到快餐店的門口有他愛吃的小籠包,他伸手要拿,我說:“這是別人的,如果要,隻能用錢來買。”
我的外甥七歲那年拿了別人水果攤上的一顆楊梅,他的姐姐回家告訴了我姐。我姐打了他一頓,外甥哭道:“我隻是拿了一顆呀,而且半顆已經爛了的呀。”
我姐說:“一顆也不行,除非你自己賺錢去買。”
現在,外甥對我說:“我以後要賺很多錢,我想開一家水果店,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他仍然有欲望,但是這個欲望已經有了前提,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實現。
心靈智語
孩子的人生觀、道德觀需要從小培養。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一一效仿。因此,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引導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示牌。讓孩子從小就明白想得到什麼東西是需要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得到,而不是伸手就拿,張口就要。
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不容有絲毫的偏差,誤導。
有為有不為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