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奮鬥的另一麵(1)(1 / 3)

“得之難,失之易”,信任的建立是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而毀滅信任也許就隻需一手指的力量。

信任,是非之間的條件。

信任,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溝通。

自我保護是人或動物生存的本能,也是生活保障。

生命中的軟和硬

佚 名

去年一位朋友掉了牙齒,換上一口假牙,潔白而整齊,他卻經常抱怨感覺不對了,一下子覺得自己老了。我對此不甚理解,看上去他的假牙比以前的真齒還要漂亮堅硬,隻會使他變得年輕了,怎會發出老之已至的感歎?也許是作家太敏感太脆弱了……

前不久我從外麵回到家裏,有點渴也有點餓,見桌上擺著一盤洗好的名叫紅富士的蘋果,拿起一個就咬。

這種蘋果肉質緊密,被我咬下了一大塊,卻感到自己的嘴裏也有點不對勁兒,趕緊吐出蘋果,才知上麵的門牙少了一顆,那顆牙還插在蘋果肉裏。

這對我打擊可不小,對照鏡子仔細端詳自己的嘴,果然變了——掉了這一顆牙不僅使整張臉都變了,甚至連氣質也變了,我把雙唇噘起來像老大爺,把嘴癟進去則如老太太。

我對著鏡子反複演示,一番感慨,一番痛悔,一番憤怒,是誰搞出的這種鬼蘋果,還起了這麼個怪名字,我對它有“沒齒之恨”。說來也怪,牙齒是人身上最堅硬的東西,到老的時候很少有牙齒不壞的。舌頭是軟的,且運動量比牙齒還要大:吃東西的時候用牙齒也要用舌頭,而說話的時候隻用舌頭不用牙齒。人活一生,說話的時間肯定要比吃飯的時間長,不要說人到老了,即便是人到死的時候,也很少有壞舌頭的。用牙齒把人咬死太難了,而“舌頭底下卻能壓死人”。

原來世間有許多硬的東西最終都要被軟的東西所戰勝。水是軟的能穿透硬的石頭,能鏽蝕硬的鋼鐵。

硬接受軟的保護才能經久耐用,骨頭是硬的包在軟的肉裏才安全,到老了硬的骨頭會變疏鬆,易斷易碎,而軟的肉老了則變粗變韌,蒸不熟煮不爛嚼不動。

硬的輪轂要配上軟的輪胎才轉得輕快而又耐磨,即便是火車的輪子,軸上也要墊軟的彈簧。硬的槍炮要受軟的政治的操縱……簡直可以寫出一篇“軟的頌歌”。

為什麼軟比硬會更強大呢?

也許世界本來是由軟物質構成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三樣東西:陽光、空氣、水,都是軟的。

構成地球的“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和田都是軟的,山又怎知不是由軟變化來的?硬的鋼鐵其實是把各種元素燒軟後煉成的,硬的陶瓷也是由軟的水和土燒成的。把任何物質無限地分解,追到老根上去恐怕都是軟的……

心靈智語

世界上許多的硬物體都被軟體所戰勝。生活中與人發生衝突跟人硬碰硬,隻會事情更糟糕,應該學會適當地以柔取勝,軟中有硬,外軟內硬,或許才能體現自身真正的強大,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不正是這樣的道理嗎?

把握一顆珍珠的幸福

佚 名

一位長者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然而他並不感到滿足,因為在那顆珍珠上麵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是能夠將這個小小的斑點剔除,那麼它肯定會成為世上最最珍貴的寶物。於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又削去第二層,原以為這下可以把斑點去掉了,殊不知它仍舊存在。他不斷地削掉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那個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複存在了。那個人心痛不已,並由此一病不起。在臨終前,他無比懊悔地對家人說:“若當時我不去計較那一個斑點,現在我的手裏還會摸著一顆美麗的珍珠嗬。”

每想起這個故事,我就會聯想起另一件事。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傍晚都要到海邊去散步,因此經常會看到一對頭發斑白的老人,依偎在海邊的一條長椅上看海。他倆總是靜靜地坐著,而麵孔上則始終掛著一種祥和的微笑,宛如一尊神態安詳的雕塑。

有一天,我好奇地走到他倆近前,輕聲地招呼道:“你們也喜歡看海嗎?”

老人微笑著朝我點頭示意,然後抬手指了指身旁的老伴。此時,我才發覺他原來是一位聾啞人,而他的妻子竟是一位雙目失明的盲人。驀然,我為自己剛才的失言而感到後悔。然而,在那兩位老人的臉上卻找不到一絲的不悅。相反,她竟用一種極其溫和、坦誠的語氣說:“是嗬,我們老兩口經常來‘看’海的——你一定會感到奇怪吧,其實隻要彼此心靈之間不存在殘疾,我們仍舊是兩個正常的人嗬。”

兩位老人的神情上沒有流露出半點的自卑與遺憾,唯有幸福、自足的笑容在脈脈地向外流淌。我注視著眼前這一對恩愛可敬的老人,眼睛倏然濕潤了……

也許,就從那一刻起,我恍然從那一對殘疾老人的笑容裏尋求到了幸福的定義。真正的幸福,其實不是讓我們冒著背負終生之憾的危險,刻意去剔除對方身上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們把握好自己手裏的那一顆實實在在的珍珠,學會包容與珍惜,然後,才能從彼此心靈的和弦裏感受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