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原本說的是從遠方來的朋友能讓人感到高興,如沐春風;如今,空間的距離已經不再是阻隔人們相知相識的因素,我所認識的一位意大利朋友,也是我的工作夥伴,加博列拉·波尼諾,不辭萬裏,從遙遠的意大利來到中國,她要親自認識和了解她所熱愛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朋友。
她比我更早來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1989年,她第一次來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當時叫北京電台)意大利語組工作。從此,她與中國的故事拉開了序幕。
她比我更癡迷中國式的生活:她會饒有興趣地和散步時遇到的放風箏老人熱切交談,冬日裏漫步胡同小巷,感受老城區的曆史氣息;她會在節假日或休假期間,乘坐火車,再轉乘長途大巴,長途跋涉地去陝北農家體驗生活;她會獨自背包遊曆那享有“香格裏拉”美譽的中甸、“世界屋脊”——西藏,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親身體驗冬蟲夏草的采掘過程;她會在遊曆了大江南北後,扛回一件件“中國寶貝”——老舊的古琴、手工製作的布依族麵具、北京胡同的殘缺瓦片、安徽的靈璧石、青海的刺繡唐卡,把她自己在北京的家裝扮成古典的純中式的風格……
她比我更了解中國各地的民俗風情:1987年來華至今,加博列拉在中國生活工作的時間已超過20年,幾乎是我工齡的一倍。在中國的這20多年,她的足跡幾乎遍布整個中國,從元大都、蒙古大草原到黃土高坡,從浙江的村莊古鎮到貴州的少數民族村落,再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每到一處,她會詳細了解並且記錄當地的民俗,她對所到之處的傳統民俗不能說了如指掌,卻也是如數家珍。
她還比我擁有更多的各個領域的中國朋友:遊胡同遇到的攝影愛好者,散步時認識的放風箏的老人,黃土高原上以剪紙致富的農家婦女,扮演劉少奇的演員,參加北京奧運誌願者工作的大學教授……沒有像意大利著名記者奧麗安娜·法拉奇那樣采訪的都是國家元首級的人物,她講述的大多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平凡而有趣,就這樣,她的中國朋友越來越多。所以盡管沒有像她的同胞馬可·波羅那樣著名,但我相信,她與這些旅行中認識的中國朋友的故事絕不遜色於《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故事。
加博列拉不僅熱愛中國文化,熱愛她身邊的中國朋友,她還向她的意大利同胞傳遞這份熱愛,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意大利語廣播節目中講述她在中國的點點滴滴。2010年是中意建交40周年,我相信這樣一位“馬可·波羅”式人物在中國的20年日誌恰恰是中意兩國人民真誠友誼的最好佐證。於是,我和我的同事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與她一起整理並且翻譯出關於她的中國日誌,出版成這本《當代女“馬可·波羅”的中國日誌》,我覺得這不僅是對她熱愛中國文化的一份展示,更重要的是對我們這兩個相距千裏的東西方國家人民的美好友誼的一份記錄和見證。
正如意大利的那一句名言,“得一摯友,如獲至寶”(Chi trova un amico,trova un tesoro),我為認識這樣一位意國朋友而高興,更為能與她共事感到榮幸。
最後,我要感謝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人才工程,感謝所有支持我的前輩、同事和朋友,感謝他們為整理、翻譯、校對這本書提供的無私幫助。如對譯法有不同意見,敬請指正包涵。
裘麗寧
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