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我要真正的天下(2 / 3)

這樣的安寧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高祖七年(公元前181年)的九月,這個時候漢朝的大權全部掌握在呂後的手裏。這個呂後看南越不順眼了,她認為雖然南越王是漢高祖封的,但那隻是一個外臣國,不受朝廷的直接統治,因此一向不作為中原的諸侯看待。在呂後臨朝的第四年(公元前177年),想製伏南越的呂後就在長沙國通往南越國的地界上設立了關卡,嚴格檢查禁運的貨物。呂後下令:“禁止把銅和鐵以及農具賣給南越。就是賣給他們馬牛羊的時候,也隻能賣給他們公的,不給母的。”

這下把趙佗給氣得啊,但吃總歸要吃吧,勞作也總歸要勞作吧。

趙佗有求於人,沒辦法,隻好三次打發人專程去向漢朝上奏章,承認過錯,請求通好。沒想到漢朝這次更絕,直接扣留了南越的三個使者:內史藩、中尉高和禦史千。

趙佗和漢朝翻了臉,這麼一翻臉就開始了南越和漢朝的悲歡離合,在這其中,趙佗也經曆了鬧翻再和好、和好再鬧翻的種種經曆,活脫脫就像一對吵架的小兩口。

南越在漢初是百越中文化最先進的、與漢文化融合最好的一個外臣國。地域在東南各小國中最大,東西數千裏,後擴大到萬餘裏。也正是這塊最大蛋糕的鮮美其實讓誰都垂涎三尺,但誰都沒有輕舉妄動。

漢朝初期的時候,漢朝卻不斷在咳嗽著,像一個暮年的老頭,虛弱的西漢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力量去進攻南越的,所以,一個詞就應運而生了——“安撫”。

這個詞完全是撐麵子的一個詞語,其實就是帶有政治妥協性質的政策,正是漢朝這個政策使南越獲得了一個生存和發展的機遇。

但漢朝始終沒有忘記有這麼一塊地方,到了漢武帝劉徹的時候,由於國內經濟搞得好,西漢GDP猛增,而且當時還削弱了各個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更是擺平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徹底解除了匈奴對西漢八九十年的致命威脅。從此,漢朝可以調動全國的軍事力量傾國南下,再也沒有什麼後顧之憂,漢朝你大膽地往前走啊。

大漢國以前所未有的強勢傲視著周圍的小國。

屋漏偏逢連夜雨,倒黴就是這麼來的,還沒等劉徹親自下手,南越的領導幹部們就開始內訌了,上麵打,下麵亂,南越的政局越來越動蕩不安了。

自從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死後,接下來的繼位者都是平庸無能的,(巧的是這個趙佗和劉徹有一個相同的稱謂,號稱“南越武帝”)根本無力對抗強大的漢朝,南越對漢朝的依附性越來越強。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的時候,劉徹令南越王趙興和太後入朝,這一次入朝,劉徹顯然是帶著很強的政治目的的。這次大家要談的買賣是收購。

來的太後是邯鄲人,入越前就曾與漢朝的使臣有段風月故事。所以,年輕的太後和年幼的趙興是非常願意內屬於漢朝的。但代表越人貴族勢力的丞相呂嘉極力反對“內屬”。

劉徹當然想不廢一兵一卒和平收購,於是他派了一個使臣和太後、南越王一起去說服呂嘉,呂嘉可不買漢朝的賬,於是起兵叛漢,殺了南越王趙興、太後和漢使,立趙建德為王。

公元前112年,南越國的內亂給了劉徹可乘之機,劉徹立刻發兵進攻南越。

這場戰爭並沒有持續多久,第二年的時候,劉徹就破了番禺。把南越故地分為九個郡,即: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和儋耳。前六郡在今廣東、廣西境內,後三個郡在今越南境內。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南越各地又歸入中國版圖。廣東、廣西兩地,自此一直沒有脫離中國版圖。

總之,南越的興亡,是與西漢的強弱緊密相連的。成敗興衰和分離聚合都是有原因的。曆史的奧秘也就在於此。

遠方的小國

早就說過,劉徹的野心大得很。

最早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秋天,劉徹就已經和西南夷打起了交道。他派王恢出擊東越取勝以後,派番陽令唐蒙出使南越國。

在南越國的招待宴會上,唐蒙很奇怪地發現食物中有一種蜀郡出產的枸醬。唐蒙就問當時南越的官員這是怎麼來的。對方回答說:“是通過柯江用船運來的。”

對於這個答案,唐蒙並沒有接受,他心想,柯江西達黔中,距南越不下千裏,往來運輸哪有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