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不遠千裏來到漠北的漢軍,伊稚斜可采取“避其朝銳,擊其暮歸”的打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躲避戰”。但是伊稚斜選擇的是正麵交鋒。
因為這個時候的漢軍經過長途跋涉,早已人和馬都非常疲憊了,在得知漢軍挺進漠北的消息後,匈奴人非常高興,不僅是高興而且喜出望外。畢竟,漠北在這個時候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個新的戰場。
戰爭的主動性雖然掌握在衛青手裏,但是對於衛青而言,占很大一部分時間的事情不得不是尋找,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先找到敵人。
衛青率先進入戰場,後將軍和左將軍在戰鬥打響後抵達,而前將軍和右將軍因迷路錯過了漠北大戰!
因此,在戰鬥的一開始,伊稚斜單於在兵力上占了很大的優勢!
麵對嚴陣以待的匈奴“精兵”,衛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
車陣是防禦騎兵的戰術之一。請注意,衛青這個時候擺的陣形是一個“圓陣”,而圓陣是最好的防守陣形。
五千騎兵的先敵出擊,是攻中有守、守中有攻,這種戰術充分體現了衛青高超的指揮藝術。對五千騎兵而言,他們的出擊,是一次進攻。但是在衛青看來,既是進攻戰,也是防禦戰,擋住匈奴人,遲滯匈奴人,為戰爭爭取時間。隻要“武剛車自環為營”,那麼即使暫時處於下風,也可以有時間等待援軍,擇機再戰!同時,五千騎兵的先敵出擊,也是想在氣勢上先嚇住匈奴人!
對於五千人,伊稚斜單於以一萬騎兵迎戰。他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憑借人數上的優勢,迅速打擊漢軍。
但是,伊稚斜過於低估了漢軍的戰鬥力,一萬匈奴騎兵對五千漢家騎兵無可奈何!
伊稚斜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處在了下風。而衛青則完成了他的第一步,並等來了曹襄和公孫賀。戰場上的形勢很快扭轉,並且伊稚斜未能及時察覺漢軍的兵力已得到了加強!
沙漠的氣候總是瞬息萬變的,在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戰場上突然出現了沙塵暴!史書中對這次惡劣氣候的描寫是“大風起,沙礫擊麵,兩軍不相見”。
而衛青“縱左右翼繞單於”,一舉奠定了勝局!一遇到天氣突變,我們經常說仿佛天有神助,其實不然,沙塵暴並不像風等自然氣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自己。突然出現的沙塵暴對於交戰的雙方都非常不利。
但是由於匈奴人對這種天氣的適應力更強一些,所以對漢軍更為不利,沙塵暴對漢軍戰鬥力的削弱要比匈奴人大得多!
沙塵暴使戰場上的能見度降低,這種模糊狀態正是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時機,老天對於戰爭雙方是非常公平的,不存在幫誰的問題,這個時候,就看誰先想到、先利用了。
衛青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這個戰機,以左右兩翼包抄,用這種常規的騎兵戰術,完成了對匈奴的致命一擊!
包圍圈中的伊稚斜看到“漢兵多,而士馬尚強”,徹底喪失了戰鬥和抵抗的意誌,在天快黑的時候,伊稚斜做了逃兵。
反觀伊稚斜,在敵人優勢的時候,沒有抓住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敵我都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搶先想出解決的辦法;在自己劣勢的時候,又因為對手的強大而頓時喪失了鬥誌,到了最後,竟然隻顧自己逃命而丟棄大軍。
這一仗可以說,衛青已經從心理上和意誌上擊垮了敵軍!
以上就是這場經典戰爭的粗略分析。話歸正傳,說說李廣的迷路。
這次蹊蹺的迷路,衛青自然要一個解釋,但李廣拒絕回答,我打匈奴的時候,你還穿開襠褲呢。
但這畢竟是軍規,不是你倚老賣老的地方,衛青這次叫人帶話,要當麵質問李廣。
士可殺不可辱,本來李廣到了偏翼就不是自己願意的,帶著怨氣上路,李廣的腦袋自然不清醒,這其中的原因本來可以很好敘述,但是李廣放棄了,六十多年的崢嶸歲月湧上心頭,李廣既無奈又悲憤。
劉徹、衛青在質問李廣,李廣卻在質問命運。
一片狼藉之中,麵容模糊的李廣獨立於廢墟之中,注視著前方依舊飄揚的旌旗,可是勝利的榮耀再也不屬於他了。
於是,李廣抽刀自殺了,死亡此時之於李廣恐怕是最大的解脫。
我們不禁也要和李廣一起質問命運,這難道就真是命嗎?
這兩個答案本來都是不必多說的結果。命運老兒和李廣又沒有仇,導致今天這一悲情結果是和李廣自身的性格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