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星光燦爛的漢朝天空(1)(3 / 3)

從一個奴仆到一個鋼鐵戰士,隻是因為一件東西——力量。

衛青這種過人的本領,那是在刀尖兒上滾來滾去,一點一點練就的。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擁有力量,人才能真正強大,而“外戚”頂多是一支興奮劑,它的有用期限長不了。

劉徹的時代需要英雄,衛青生逢其時。

李廣之死

“李廣難封!”是命運給予這個飛將軍的一聲嗟歎。

李廣的悲哀在於皇帝不想真正對匈奴動幹戈的時候,他打擊了匈奴,而當皇帝想對匈奴動手的時候,他已經老了。相比於衛青、霍去病這兩位絕色雙嬌,李廣卻連一次封侯的機會都沒有得到。

這就是李廣的困頓,也是命運的捉弄。

按說李廣的資曆,要比衛青和霍去病老許多。早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這個時候李廣就從軍抗擊匈奴了。李廣非常善於用箭,到了最後“李廣”幾乎成為了神射手的代名詞。

最後,李廣因為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而被升為郎中,以騎士侍衛皇帝。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雖有功,但由於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得到封賞。李廣失去了第一次封侯的機會,沒想到來日卻不方長,李廣再也沒得到封侯的機會。

一次在和文帝打獵的時候,李廣射殺猛獸,文帝當即就慨歎道:“惜乎,子不遇時!”(《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啊李廣,你空有這一身本領卻也隻能是小打小鬧,你沒有生對時候啊。

景帝給李廣的一生定下了一個高音譜符。李廣剩下的時光注定奏著一首非常不順利的歌。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這是衛青的處子之戰,這一次劉徹分別給了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一萬兵馬。結果,衛青殺入匈奴內城,斬敵七百;公孫賀沒有找到敵軍,白跑一趟,公孫敖折兵一千;最慘的就是李廣,全軍覆沒,最後竟然還被匈奴俘虜,最後僥幸才逃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為了殲滅匈奴的主力,決定發動一場更大的進攻。劉徹這次的野心是尋找並殲滅匈奴的主力。這必定是一場盛大而慘烈的戰爭,這必定也是一個為自己榮譽添彩的戰爭。這一次,劉徹派出十萬大軍,組成兩大部隊,帶兵的是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

此時的李廣隻是做了衛青的前將軍,就是這個前將軍也是李廣向劉徹爭取來的,這個時候,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了。再加上前麵一戰,劉徹對李廣已經不那麼信任了。這一戰,竟然是李廣的最後一戰。

此時劉徹眼中的李廣隻是一個倔強的老頭,出征之前,劉徹私下裏囑咐衛青,李廣歲數不小了,運氣也不怎麼樣,這次出兵,讓他意思意思就行了。李廣或許至死都不知道,劉徹的這一番話讓他在出征前的烈烈決心變得毫無意義。

衛青也真實在,當真隻讓李廣意思意思。李廣這個在軍中的前將軍並沒有做多久,衛青就讓公孫敖代替了他,李廣被衛青調往東路。

這個時候的李廣深知這是他再立戰功的最佳機會,但偏偏衛青要把他調往東路。李廣心情極度鬱悶。

由於這場戰爭之前,衛青已經得到一個很重要的情報——匈奴的具體位置。所以,這場戰爭是一場穩操勝券的戰爭。

六十多歲的李廣懷著鬱悶的心情跟著衛青對匈奴打一場穩操勝券的戰鬥,這正是撈軍功的大好時機,但一直到衛青漠北勝利歸來的時候,李廣才姍姍來遲,原來李廣在大漠之中鬼使神差地迷了路。

被調派去帶領偏師還迷了路,李廣的運氣真是差到家了。

我有個習慣,就是非常不喜歡用自動麻將桌,因為打完麻將我要細細琢磨一下、說道一下,這咋輸咋贏的一定要想明白,自動麻將桌一呼啦的全部給收了,真是不行啊,嗬嗬,這寫書也沒忘了這個習慣,這戰爭是怎麼贏的一定要說道說道。

衛青在漠北大戰中的對手是伊稚斜單於。

伊稚斜的優勢那是非常明顯,且不說人家匈奴人是守株待兔,就連戰鬥主場也是人家挑的,而此時的衛青必須“出塞千餘裏”才能拿到戰鬥的門票。

衛青出塞之後,抓了俘虜問出了單於所在的地方,便趕緊帶兵前往,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出東道”。後將軍曹襄和左將軍公孫賀的行動,史書中則沒有什麼詳細的記載。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沒有和衛青在一起,因為當時描述這一段的時候是衛青“自以精兵走之”。我認為,他們的行軍速度是遠遠趕不上衛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