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內鬥(1)(3 / 3)

劉徹這樣做的目的無疑是拆竇家最後的後台,竇氏兄弟姐妹們,老實待著吧。

然而竇嬰這麵旗子的退場方式卻不僅僅是這樣簡單,兩股勢力的惡鬥又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

竇嬰田蚡這兩個八竿子搭不著邊兒的人,還是多搭了幾竿子,非得結上梁子。

我們前麵已經說過,竇嬰這個人是非常性情的,他的血性性格在漢朝重臣中非常顯眼,衝動是魔鬼這話一點兒都不假,正是因為這個血性衝動的性格,竇嬰終於走上了死路。

這一起因是因一人而起,這個人就是灌夫。

灌夫何許人也,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竇嬰非常崇拜春秋戰國時期的信陵君,這個信陵君是因為“散財養士,門客三千”而出名的。

這門客也按其作用不同分為若幹級,最低一級隻到溫飽的程度,最高級別的門客則進門有肉吃,出門打的。

竇嬰也效仿此法,但他竅門沒有掌握對,“門客”培養成了“食客”。

他富貴的時候,門客大多是最高級別的,待遇好了,巴結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可這些門客頭上是長風向標的,這風向一轉,也都立馬掉頭拐彎了。

這些個白吃白住的東西,翻臉比翻書還快,竇嬰百感交集。

孤獨的友誼

這些人中自然又有特例,這個人就是灌夫,在竇嬰垮台之後唯獨這個灌夫仍然每天不間斷地上門拜訪,兩顆孤獨的心在特定的情勢下,在特定的溫度下堅定地結合了。

這個灌夫原本姓張,他的父親是張孟,這個張孟曾經是劉邦時期武將灌嬰的門客,兩人私交甚好。於是,張孟就尋思著沽名釣譽了,把自己的姓幹脆改稱灌了。

為了名聲拋棄了祖宗不止十八代,也真有他的。

很快,七王之亂就發生了,這個灌孟和兒子灌夫作戰勇猛,總是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最後,灌孟光榮地戰死沙場。漢代當時有一個規定,父子同時參軍,如果其中一個死了,那麼另一個人可以護送靈柩回家。

這下灌孟死了,悲傷的灌夫本來應該帶父回家。

但是這個灌夫和老子是一個脾氣,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斬取吳王或者吳國將軍的頭,來替父親報仇。

於是灌夫換上戎裝,召集了軍中素來與他有交情又願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幾十個人直奔吳國大營。還沒到門口,一多半人已經是嚇得腿軟了。最後隻剩下一小部分人願意和他前去。他們騎馬飛奔衝入吳軍大營,殺死殺傷敵軍幾十人。灌夫身受十多處重創,但最終還是全身而退。

等到灌夫的創傷稍稍好轉,他立刻向將軍請求要再次前往。將軍認為他勇敢而有義氣,這樣一個模範典型性的人物,將軍很是怕他戰死,於是便向太尉周亞夫報告,周亞夫也堅決阻止了他。待到吳軍被攻破時,灌夫也因此名聞天下了。

景帝知道他的事跡之後,也覺得他是一個英勇之士,因此任命他為中郎將。

到了武帝劉徹即位的時候,起用灌夫為淮陽太守。

當了太守難免酒桌上的事情也就多了,但偏偏這個灌夫的酒品又不好,喝完了酒就撒開了鬧。並且他這個人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特點,就是嫌富愛貧,您沒看錯,我沒有寫錯字,他就是喜歡貧賤的,討厭富貴的,簡直就是一個仇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