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順從地把丞相的位置交給了田蚡,這似乎是一出皆大歡喜的戲曲,一家人經曆了種種磨難,終於該主演的主演,該上位的上位。
讓我們今後高舉勾結的雙臂吧。
某些人們心中舉行的這次勾結的盛宴劉徹並沒有參加,他上哪裏去了?
他思考去了。
劉徹頓悟了,此時的此時,他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
就在某一刻,站在同一戰線上的戰士就要各奉其主,但這些主子卻都供奉同一尊神明——那就是權力。
劉徹的態度決定了這注定是一出曆史劇,而不是家庭肥皂劇。他不會讓大漢國的輝煌和劉家的威嚴隨著一些外戚野心的泡沫而化為烏有的。
於是,他提拔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我們早先提到過的韓安國。那個時候我們給他下的定義是:能知窘境而不窘也,大丈夫也;能忍者,大智者;能知鋒芒而不露也,大權謀家也。
正是這個人,此時來到了劉徹的身邊,也正是這個人做了權力天平中一個最重要的砝碼,劉徹交給韓安國的絕對不僅僅是一個禦史大夫的頭銜,交給他的是遠遠多於這個頭銜的權力,因為這樣,劉徹才能覺得這個人是自己親命的臣子。
劉徹在田蚡身邊安插了一雙警覺的眼睛。
韓安國,你不需要有什麼背景,你不需要和誰打好關係,因為你有的是權力,因為你的後台是朕。
兩處要職已經有屁股坐了。現在我們給大漢朝的權力部隊來一個大閱兵,突然我們會發現少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竇嬰。
想當年,竇嬰是和田蚡一起被掃地出門的,現在田蚡又恢複了以前的富貴,那麼竇嬰哪裏去了?
答案簡單得很,出來混的人,誰都不是單槍匹馬的,一榮俱榮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你隻要出了名,你會發現你的親戚成幾何速度增長,所以,每一個外戚能臣背後站著的人都不少於一個團,每一個外戚能臣背後織成的網都不遜色於一隻蜘蛛。
中國曆史上皇帝身邊一般都會有兩大勢力,一個是宦官集團,一個是外戚集團。這兩個集團雖然名聲相差很遠,但是實力卻不分上下。這兩者在經曆了各朝各代的風風雨雨之後,變的是人員,不變的是一直在鉤心鬥角。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外戚集團。
外戚分皇帝老媽派,也就是母黨,還有皇帝老婆派(一般是皇後),也就是後黨,漢朝為什麼這麼懼怕這個外戚呢?原因還是那個呂後,(這個呂後當真是影響了漢朝統治者的人生觀、價值觀)當年高祖劉邦一死,他的老婆呂後就開始掌控朝權,肥水當然不流外人田,她先是把幾個兄弟侄子封王拜侯。可惜的是這幾個人能力有限,最後還是被滅門了。但是這一幹人等還是把大漢朝攪了個地覆天翻。
竇太後,就是剛剛死去的這個老太後,她在本書中的曝光率也是非常高的,她的意見和脾性影響著景帝和武帝這兩代帝王。
其實,相對於後來興起的宦官集團,外戚集團還是有很多英才,而且很多人為朝廷也建立了不少功勳,比如說衛青,這個人就是真正的大英雄,如果一味地拿他姐姐炒作,那就是對他的侮辱。
這個竇嬰功績雖然不及衛青,但也算是英才中的一個吧。這個竇嬰,政治見解與已故老太後基本上是兩個方向的,他自己的才能確實也不低,但他榮辱皆因姓,毀就毀在他的姓氏上。竇老太太走了,竇嬰作為竇家最大的旗子當然得被換下來。
為官者,大都經曆過受人追捧和遭人冷落的場麵。在台上時,往往一呼百應,捧者如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一旦丟棄烏紗,或解職歸田,頓時人走茶涼,門可羅雀。這是一條很普遍的官場法則。古往今來,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