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精神,這才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這才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張騫和他的隨行人員整整向西跑了幾十天,這是一次非常艱苦的旅行。他們這一群人在漫漫戈壁灘上,經曆著飛沙走石和蔥嶺冰雪。
這裏幾乎是沒有人煙,水源又缺乏,加之他們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正是在這樣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是大宛國,張騫立刻向這裏的國王說明了來意。大宛國早就聽說了漢朝的富庶,很想與大漢朝互通往來,但是一直苦於沒有互通的道路。
張騫的到來,讓他們非常歡喜,不用他們找,這門路自己就上門來了。
大宛國給了張騫很高的禮遇,並且派給了他隨身的翻譯和向導。
尋找大月氏國的路途又開始了。
由於這次他們互通了語言,並且有向導,張騫很快就找到了大月氏國,一個曆經十數年的使命終於要讓張騫完成了,他很快就能得勝回朝,回到那片他魂牽夢繞的土地。
但是令張騫沒有想到的是,大月氏的仇恨已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了,大月氏國對於漢朝的提議沒有明確的態度,此種態度就是一種態度。
在大月氏待了一年以後,談判沒有絲毫進展,張騫隻得動身返回長安。
這次的張騫依舊沒有躲過匈奴人,他又在匈奴扣留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的時候,張騫乘著匈奴因為單於駕崩的大亂,伺機帶著胡人妻子和向導堂邑父逃回了大漢。這也算是一個比較美滿的結局。
回長安後,張騫立刻把自己這一路的點滴見聞向劉徹做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做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被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
劉徹聽得出了神,真的是這樣嗎?難道真有朕不知道的地方。
中國的皇帝曆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常常認為自己坐擁的天下就是天下,他們何曾知道,在他們之外還存在著那麼多的他們。
漢武帝劉徹當時的驚訝無異於我們今天登上了月球,在月球上找到了外星人一樣。
劉徹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他沒想到這支射出去十幾年的箭還能自己再飛回來,於是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張騫回到漢朝以後無疑已經成了一個“匈奴通”。劉徹多次任命他率部對匈奴作戰。
劉徹似乎忘記了一個好的探險家不一定就是一個好將軍。
這就好比你讓一個廚子去跑馬拉鬆。
張騫對此也確實不擅長,作戰因為延誤了戰機被判死刑。
幸運的是當時張騫用侯爵贖了死罪,被貶為庶人。
一個曆經無數的大探險家,又裸身回到了起點。
命運的起伏真是讓人捉摸不定啊。
三、再次西征
張騫雖然被貶為庶民,但可以說他是大漢國最不一樣的庶民,劉徹還是常常向他打聽西域之事。
這神秘莫測的講述,加上心中對匈奴深刻的仇恨,劉徹心中的一個強大大漢國的夢再一次升騰。他決心要並購匈奴,擴大大漢的股份和版圖。
關注國內,放眼國外。
命運又一次選中了張騫。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一次遠走西域,這一次,劉徹任命他為中郎將,這一次去的隊伍已經是很大規模了,總價值在幾千萬之上。
張騫這次出行的目的還是“以夷製夷”。這個國策的製定還是因為當年晁錯的上書。
這一次,由於河西走廊已經被打通,張騫不用再借道匈奴的土地,他們順利到達西域國家。
對於這些西域小國來說,張騫的到來也無異於是見到了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