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統率全局之法(1)(2 / 3)

項羽於是又領兵向東奔走,到達東城,相隨的隻有二十八個騎兵了。而這時漢軍騎兵追上前來的有好幾千人。項羽料想已無法脫身,便對他的騎兵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多次戰鬥,不曾失敗過。但是今天終於被困在這裏,這是上天要滅亡我啊,並不是我用兵有什麼過錯!今天定要一決生死,願為你們痛快地打一仗,一定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漢旗,接連三次取勝,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隨即把他的人馬分為四隊,向四個方向衝殺。但漢軍已將他們重重包圍,項羽便對他的騎兵們說:“看我為你們斬殺漢軍一員將領!”就命令騎士們從四麵奔馳而下,約定在山的東邊分三處會合。接著項羽便大聲呼喝著策馬飛奔而下,漢軍隨即都潰敗散亂,項羽就斬殺了一員漢將。這時,郎中騎楊喜追擊項羽,項羽瞪著雙眼厲聲嗬叱他,楊喜人馬都受到驚嚇,退避了好幾裏地。項羽便與他的騎兵們分三處相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究竟在哪裏,於是分兵三路,又把他們包圍起來。項羽隨即奔馳衝殺,又斬殺了漢軍的一名都尉,殺掉了漢軍百十來人。項羽重新聚攏了他的騎兵,至此僅損失了兩名騎兵。項羽就對他的騎兵們說:“怎麼樣啊?”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您所說的一樣!”

後來項羽撤退到烏江,烏江亭長把船停泊在岸邊等著他,並對項羽說:“江東雖然狹小,土地方圓千裏,民眾幾十萬人,卻也足夠用以稱王的了。望大王您火速渡江!現在隻有我有船,漢軍到來,無船渡江。”項羽笑著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要渡江做什麼啊!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而今沒有一個人歸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愛我,仍然以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麵去見他們啊!即便他們不說什麼,難道我就不感到心中有愧嗎?”於是,就把自己所騎的駿馬烏騅送給了亭長,命令他的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漢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了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身受十多處傷。這時,項羽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司馬呂馬童,就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背過臉,指給中郎騎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買我的頭顱,分給萬戶的封地,我就留給你一些恩德吧!”即自刎而死。王翳隨即取下項羽的頭顱。其餘的騎兵便相互踐踏著爭搶項羽的軀體,互為殘殺的有幾十個人。到了最後,楊喜、呂馬童和郎中呂勝、楊武各奪得項羽的一部分肢體。五個人把項羽的肢體會合拚湊到一起,都對得上,因此便分割原來懸賞的萬戶封地,將五人都封為列侯。

李清照十分讚賞項羽的豪爽、霸氣,以及他寧死不屈的精神,作五言詩《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作《題烏江亭》一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兵敗,雖然慘重卻也在情理之中。兵書上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一直所向披靡,戰敗一次又能怎樣?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而在有幸逃脫之後,項羽卻自刎於烏江之邊,自毀希望、自斷前程。而劉邦在此戰之前據說是十戰九敗,如果戰敗即自刎的話,那劉邦該有多少條性命呢?由此看來,項羽並非真正的英雄,不過是匹夫之勇,小人之見,懦夫之死。

叔孫通製禮儀

劉邦立國伊始,群臣自恃功高,公然在朝廷上爭功邀寵,醉後喧嘩,全無君臣禮儀。叔孫通見此,建議漢高祖製訂禮儀法度,以明體統。劉邦采納了他的意見,並讓他負責製禮工作。於是,叔孫通采古禮,參秦儀,製定了漢初的朝儀,為漢代的禮儀奠定了基礎,他也由此被司馬遷稱為“漢家儒宗”。

漢高祖劉邦當初廢除了秦朝繁苛的禮儀,儀製法令都很簡易。臣子們一起喝酒爭功,喝醉後有的人就胡言亂語,甚至拔出劍來砍宮殿裏的柱子。高祖對此十分厭惡。叔孫通於是勸高祖說:“那班儒生,很難和他們一起攻打天下,但可以與他們一起保守成業坐天下。我願意去征召魯地的眾儒生,來同我的弟子一起製定臣子朝見君主的禮儀規則。”高祖說:“該不會很煩難吧?”叔孫通道:“五帝的樂製不一樣,三王的禮製不相同。禮製,是根據時代、人情的變化對人們的言行所確定的節製規範。我想稍微采用一些古代禮製,與秦朝的儀法攙糅到一起製定出來。”高祖說:“可以試著做做,但要使這禮儀容易被人們了解,估計我所能做得到的,據此去製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