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統率全局之法(1)(1 / 3)

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風雲中,任何不求進取、因循守舊、優柔寡斷、模棱兩可,都會錯失良機;任何心中無數、粗枝大葉、考慮欠周、倉促決斷,都會招致慘重損失。可以說,舉手投足之間,決定榮辱成敗,關係著身家性命。因此,胸懷全局,目光遠大,能夠從全局上、長遠上思考問題,善於處理大的方麵的關係,能夠在變動中把握局勢發展的大方向,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和優勢,就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做成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曆代史學家傳為佳話。特別是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數民族看作“異類”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聲浪中,力排眾議,衝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實行向夷狄學習的國策,體現了作為古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軍到達代地後,繼續向北進軍到無窮,向西到達黃河,登上了黃華山。趙武靈王與大臣肥義謀劃,準備讓百姓改穿胡人服裝,訓練騎馬射箭的本領。肥義極為讚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主張,可是又有些擔心會被人笑話。趙武靈王說:“傻子笑話的地方聰明人卻會另有發現。就算世上所有的人都笑話我,我也要占領胡地和中山國!”

由於胡服騎射不單是一個軍事改革措施,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對傳統觀念的更新,因此,在實行之初,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難外,百官的抵觸情緒也比較大。以公子成為代表的貴族官僚,遵奉傳統觀念,拒絕胡服騎射,他們或公開反對,或稱疾不朝。群臣也都不願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這樣巨大的阻力麵前,趙武靈王沒有灰心。他數次拜訪叔父公子成,對公子成說:“我國東麵有齊、中山,北麵有燕、東胡,西南有樓煩、秦、韓,如今若沒有騎射的本領,那我們靠什麼來守衛國家?以前,中山那樣的小國依靠齊國強大軍隊的支持,侵擾我們的領土,擄掠我們的百姓,引水圍困我們的鄗城,使鄗城幾乎失守。先王因為此事,一直感到深深的恥辱。所以我要改換胡服教人騎射,是想用它們來防備四方邊境的入侵者,向中山國報往日之仇。而您卻為了沿襲傳統,厭惡換裝的名頭,而忘記鄗城受攻的恥辱,這實在令我失望!”最後,公子成被說服,和武靈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眾大臣見狀,也紛紛效行。趙武靈王遂向全國下達“胡服令”,自上而下地改易服裝,教民騎射,推行尚武之風。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親率身著胡服的騎兵部隊,與齊國、燕國的軍隊共同滅了中山國。

胡服騎射的影響不僅局限於當時,它對以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也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武靈王改變胡服是出於騎射的客觀要求,但事實上,胡服不僅適應於作戰的需要,它比中原原來的衣冠更便於人們進行生產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從而在曆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胡服的優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武靈王倡導的胡服騎射對此後中國的戰爭與交通也有很大的影響。春秋以前,中原地區的戰爭與交通皆用馬車。武靈王推行的騎射,推動了整個中原騎兵的發展,標誌著古代戰爭從戰車時代進入了騎兵時代,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項羽兵敗垓下

公元前202年12月,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了一場戰略決戰。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麵,實現了統一,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公元前202年12月,漢王與諸侯會師追擊項羽,項羽到了垓下,軍隊士卒極少,糧食斷絕,與漢軍交戰失敗,便退入營壘中。漢軍會同諸侯軍隊重重加以包圍。項羽在晚上聽到漢軍四麵都唱起楚歌,大驚道:“漢軍已經全部得到楚國的土地了嗎?是什麼原因使楚人這麼多呀!”便連夜起身,在帳中飲酒,慷慨悲歌,淚下數行,侍從人員見狀也都紛紛哭泣,全不忍心抬頭觀看。項羽於是騎上他的名叫烏騅的駿馬,部下的壯士騎馬相隨的有八百多人,當夜即突圍往南奔馳。天大亮時,漢軍才發覺,便命令騎將灌嬰率五千名騎士追趕。項羽渡過淮河,相隨的騎兵能跟得上他的才一百多人。到達陰陵後,項羽一行人迷了路,就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騙他們往左。項羽等往左走,陷進了大沼澤地中。漢軍因此便追上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