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對袁紹說:“天下的君主,應由賢明的人來擔任,每每想到靈帝,便令人憤恨!陳留王似乎更好,現在我打算擁立他。”袁紹說:“漢朝統治天下近四百年,恩德深厚,萬民擁戴。如今皇上年齡尚幼,沒有什麼過失,您想廢嫡立庶,恐怕眾人不會讚同您的提議!”董卓手按劍柄,嗬叱袁紹說:“你膽敢這樣放肆!天下大事,難道不由我決定!我要想這樣做,誰敢不服從?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鋒利嗎!”袁紹也勃然大怒,說:“天下的英雄豪傑,難道隻有你董公一個人!”袁紹把佩刀橫過來,向眾人作了一個揖,徑直而出。董卓因新到洛陽,見袁紹是累代高官的大家,所以沒敢害他。袁紹把司隸校尉的符節懸掛在東門,離開洛陽逃奔冀州。
9月,董卓召集文武百官,蠻橫地說:“皇帝沒有能力,不可以奉承宗廟,做統治天下的君主。如今,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改立陳留王為皇帝,你們覺得怎樣?”公卿及以下官員都十分惶恐,沒有人敢回答。董卓又高聲說:“從前,霍光定下廢立的大計後,田延年手握劍柄,準備誅殺反對的人。現在有誰膽敢反對這項計劃,都以軍法處置!”在座的人無不震駭,隻有尚書盧植反對。董卓大怒,離座而去。他準備殺盧植,蔡邕等人為盧植求情,董卓這才作罷,隻是免去盧植的官職。於是,盧植逃到上穀郡隱居起來。
董卓派人把廢立皇帝的計劃送給太傅袁隗看,袁隗回報同意。於是,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脅何太後下詔廢黜少帝劉辯。袁隗把少帝劉辯身上佩帶的璽綬解下來,進奉給陳留王劉協。然後扶弘農王劉辯下殿,向坐在北麵的劉協稱臣。何太後哽咽流涕,群臣心中無不悲憤,但沒有一個人敢說話。接著,董卓遷何太後到永安宮。這一天又下令大赦,改年號“昭寧”為“永漢”。不久,董卓又用酒毒死了何太後。
失街亭孔明斬馬謖
馬謖是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諸葛亮賞識。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並未聽取。北伐時期,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蜀軍在街亭慘敗於魏將張郃,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被軍法處死,終年三十九歲。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欲伐魏,與群臣商議這次軍事行動。丞相司馬魏延說:“聽說夏侯懋是魏帝的女婿,此人膽怯而沒有智謀。現請給我五千人的精銳部隊,帶著五千人口糧,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到子午道後折向北方,不日便可抵達長安。夏侯懋聽到我突然來到,一定棄城逃走,長安城中就隻有禦史、京兆太守了。橫門糧倉的存糧以及百姓逃散剩下的糧食,足以供給軍糧。等到魏國在東方集結起軍隊,還要二十多天時間,而您從斜穀出來接應,也完全可以到達。這樣,就可以一舉而平定鹹陽以西的地區了。”諸葛亮認為這是危而不妥的計策,不如安全地從平坦的路上出去,可以穩穩當當地取得隴右地區,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勝而不會有失,所以不用魏延之計。
諸葛亮揚言從斜穀取郿城,命令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充當疑兵,據守箕穀;明帝派遣曹真都督關右地區各軍駐紮在郿城。諸葛亮親自統率大軍進攻祁山,軍陣整齊,號令嚴明。起初,魏認為蜀漢昭烈帝劉備已經去世,幾年來沒有什麼動靜,因此放鬆了防備,此時突然聽到諸葛亮出兵,朝廷和民眾都很懼怕。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如雷轟頂,受到震動。明帝派遣步兵和騎兵五萬大軍,命右將軍張郃監管軍務,向西抵禦諸葛亮。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是讓馬謖統領各軍在前,同張郃在街亭交戰。
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揮調度,軍事行動混亂無章,放棄水源上山駐紮,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蜀軍潰散。諸葛亮前進沒有據點,就攻取西縣一千多人家回到漢中,不久,即以軍法處死馬謖。在馬謖的葬禮上,諸葛亮親自吊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蔣琬對諸葛亮說:“古時候晉國同楚國交戰,楚國殺了領兵的重臣,晉文公喜形於色。現在天下沒有平定,而殺了智謀之士,難道不惋惜嗎?”諸葛亮流著眼淚說:“孫武能夠製敵而取勝於天下的原因,是用法嚴明;晉悼公的弟弟楊幹犯法,魏絳就殺了為他駕車的人。現在天下分裂,交戰剛剛開始,如果又廢棄軍法,怎麼能夠討伐敵人呢?”
當初,馬謖安營紮寨時,副將王平一再規勸馬謖,馬謖不采納;等到失敗時,馬謖部眾四散而逃,隻有王平率領的一千人擂響戰鼓,把守營地,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往前逼近,於是王平緩緩地收擾各部散餘的士兵,率領人馬返回。諸葛亮既殺了馬謖和將軍李盛,還收回了將軍黃襲等的兵權,王平的名聲地位就特別提高和顯示出來,便提拔他為參軍,最後升遷到討寇將軍,封為亭侯。諸葛亮上書請求自己貶降三級,漢後主任命諸葛亮為右將軍,兼理丞相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