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儒賈交融、無縫插針(3 / 3)

會計算來算去,帳目上竟缺了一筆數目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的銀子,算來算去也找不出差錯,他甚是害怕,也不敢言語,便自己拿銀子墊上了。

不久,常懷愉回來之後,核對財務時,總覺多出一些。他料想可能是會計少給了客戶的銀兩。於是不動聲色地把會計叫到跟前。

隨後,懷愉問道:“你說做生意應不應該講求誠信呢?”會計連連點頭答道:“應該,應該,絕對該講誠信。”

懷愉又道:“為何應該?”

會計答道:“誠而有信,才能使交易來往久長,此乃做人之根本亦是生財之道。”

懷愉這才切入正題,說道:“你既然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還克扣客戶銀兩?”

會計聽東家所言,不由大驚失色,以為懷愉已知此事,於是唯唯諾諾道出隱情。

懷愉聽後大笑道:“原來如此,必是帳目輸入有誤,把帳本拿來核實一下。”

待仔細審察核對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帳目上重記了一筆款,找出原因,並明白其中的因由之後,懷愉親自把銀子還給會計,並戲言道:“下次再出錯,我可要裝胡塗啦!”

會計對東家之舉,甚為感動。

自此工作更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常氏自經商家境富裕之後,便注意讓子弟讀書學儒,所以常氏雖由商起家,但傳至十世時,已有“世兼儒賈為業”之稱。

常氏八世常吉為縣貢生,是常氏家族入貢第一人。此後就延綿不斷,到清末達七八人。

特別是清光緒年間,常氏十三、十四兩世,有四人入貢、五人中舉、一人成為進士,集常氏一時科舉之盛。

清末廢科舉、立學校,到1921年,從十四世到十六世間,有四人赴日留學,學成回國;有十人從省內外大學畢業,在榆次家族中首屈一指。

由於常氏重視教育,家族中培育出了許多對經史和書法繪畫有較深造詣者。

據《常氏家乘》載:常氏十二世常炳仿柳少師書;常佶雙鉤字時稱無雙;常懌工畫山水及虎、馬、蝴蝶等小品;常憬尤工歐陽體;常惺善詩。十三世常維梁楷工柳少師書;常立德既富藏書,且研究考訂之學,晚學顏魯公書;常立愛藏書甚多,研讀史學、理學,而且懂數學;常立屏邃於史學,書法則工顏真卿、董華亭諸家;常立方嗜史籍,為清副榜舉人;常維豐工書善畫。

常氏子弟中有幾位在省內外政界、文化界均頗有影響,例如,十三世常立教,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考中第五十三名舉人,赴京會試,曾參與康梁變法的公車上書,在故宮陳列的黃榜上有名,是常氏家族中第一位科舉成名的人物。

十四世常麟書,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考中第五十一名舉人,由翁同龢推薦,入國子監南學深造七年,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會試,中第二一九名貢生,殿試取第八七名進士,派往戶部任度支部主事,因丁憂未就。曾任常氏篤初學校教務、榆次鳳鳴學堂堂長,創辦榆次速成師範學校,自任校長兼總教務。

民國初年移居省城太原,曆任山西大學、商專、一中等校語文教師。畢業從事教育工作,有《詩經述義》、《禮記易簡錄》等十多種著作。

十四世常旭春,自幼聰慧才高,童試第一,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中第二十四名舉人,1912年選任山西國民公會副會長,1922年至1927年出任保晉公司總經理。書法先學魏碑,後宗李北海,所書筆力氣勢磅礡、蒼勁有力,為名書法家。

常氏十六世常乃德,北京高等師範史地科畢業,後赴日,歸國後曆任燕京大學、山西大學、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學識淵博,著作甚豐,主要有《中國民族小史》、《中國史鳥瞰》、《中國財政製度史》、《社會科學通論》等。

常氏家族作為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封建性商人,飽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常氏家族一直把匡扶正義,兼濟天下作為己任。

常氏家族棄“學而優則仕“為”學而優則商”,能數代集中優秀人才銳意經營商業,進而形成一個具有相當文化的商人群體。由於他們把儒家教育的誠信、仁義、思想精神融入商界,才造就了常氏商業之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