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善於交往、八麵玲瓏(1)(1 / 3)

亢氏家族

清初,山西平陽府(今臨汾)的亢氏,人稱“亢百萬”。其資產據《清稗類鈔》載,有數千萬銀兩,堪稱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後,才是資產在七八百萬銀兩到百萬銀兩的侯、曹、喬、梁、常、劉諸姓人家。

亢氏清初發跡時,“約計千萬”的資產;到清末光緒時,“號稱數千萬”,經過二百多年亢氏資產增加了好幾倍。

那麼,亢氏何以成為巨富的呢?

關於亢氏發家之緣起,有這樣的傳說:明末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與清軍作戰失敗,退出北京經山西撤往西安途中,為了穩妥,曾經將隨軍攜帶的金銀財寶寄存於亢家。

後來,李自成犧牲,清朝在全國建立了統治權,農民軍在亢氏家寄存的金銀財寶,遂為亢氏所有。

不過,這個傳說並不可信,隻是人們對亢氏成為巨富原因的一種推測而已。既然傳說不屬實,那麼,亢氏何以成為巨富的呢?回答是:“亢氏以經商致富。”亢氏家族經商所采用的是多元化經營。

首先,亢氏是個大典當商。

典當是起源很早的行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部分商業資本轉化為高利貸資本,使高利貸資本異常活躍,其中最典型的是典當鋪。典當鋪又稱當鋪、質庫。

典當是封建社會以衣物等動產作質押,進行放款的高利貸機構。清代前期,山西典當商頗多,而亢氏則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大典當商。

據說,亢氏在原籍平陽府開設有一個大當鋪,營利頗豐。後來有人在亢氏當鋪附近也開設了一家當鋪。俗語說:同行是冤家。自從新增了這家當鋪後。亢氏家的當鋪其營利較先前相比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有賣的就有買的。同理,有開典當行的,就會有人前去當東西。試想,如果僅有亢氏一家當鋪。

顯然,隻要有人想典當,別無選擇,隻能去亢家。這樣亢氏能吃“獨食”。

相反的,一旦有了其它的當鋪,人們再典當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其它因素而隨意選擇當鋪。也就是任何一家當鋪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客戶“一網打盡”,客戶的“漏網”無異於營利的損失。

所以,一直以來吃慣了“獨食”的亢氏,眼見自己的買賣,被別人搶走,很不甘心,為此事他寢食難安,思前想後,他覺得:隻要對方的當鋪存在,自己就不能像往常(沒有對手時)那樣盡收全利,總會有一部分利潤被對手搶走;但是,如果對手的當鋪不複存在,那麼情況就會麵目一新。因此,亢氏最後下定決心,設法擠垮這家當鋪。於是,亢氏每天派人到這家店鋪中典當一個金羅漢,典價銀一千兩,一直連續典當了三個月,典價銀九萬兩,把這家當鋪的資本幾乎用光了。

我們知道,當鋪必須有一定的資本作為流動資金用於周轉。因為一旦出現資金短缺現象——有人前來典當,你卻無法即刻拿出銀兩,周轉失靈,情況嚴重時,會使當鋪歇業,甚至倒閉、破產。

所以,這家當鋪的主人,一見自家當鋪的資本幾近用光,便著了慌,忙問當鋪的夥計:“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前來典當金羅漢?”

當鋪夥計答道:“東家,不是很多人,每日有一人於巳時前來典當一金羅漢,如此已有三月之久,而且每次都是同一人,並定時來。”

這家當鋪的主人一副急不可耐的神情,忙問道:“這家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金羅漢要典當?”夥計答道:“這個我也不知道,如果東家想知其中緣由,可待明天巳時,那人前來典當金羅漢時,當麵問他,想必可探知一二。”

這家當鋪的主人想了想,覺得別無它計可施,隻得如此。

這日晚上,當鋪的主人坐坐不定,站站不穩,躺下又睡不著,隻覺得這一夜時間猶如一年,很漫長。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便匆匆地趕到當鋪。

來到當鋪後,便問夥計:“那人每日巳時前來典當嗎?”

夥計答道:“是的,每日於巳時準時前來典當的。”主人再沒說話,隻是焦急地等著那位典當之客。

果然,正如夥計所言,巳時有一個家人打扮的青年,提著一個包裝精致的盒子,向當鋪櫃台走來。

當鋪主人心想:此來人一定是夥計所說之人。其一是他所提的盒子與當鋪裏所放的九十個,其內裝有金羅漢的盒子一模一樣,其二那人確實於已時準時前來典當。

來人到了櫃台前,把盒子往上一遞說了聲:“典當。”

這家當鋪的主人問對方:“典當何物?”

來人答道:“金羅漢一個。”

這家當鋪的主人又問道:“鋪中這些金羅漢都是你典當的嗎?”

來人答道:“不,是我家主人要我前來典當。”這家當鋪的主人接著又問道:“你家主人何以有這麼多的金羅漢要來典當呢?”

來人又答道:“我家主人有金羅漢五百尊,現隻典當了九十尊,尚有四百一十尊金羅漢要拿來典當哩!”

這家當鋪主人聽了來人的話,不覺大吃一驚,急忙向來人施禮道:“請問貴主人尊諱?”

來人說道:“我家主人姓亢。”

這家當鋪的主人,這時已明白了,來人主家是平陽府巨富亢氏。

當鋪主人自知不是亢氏的對手,隻好私下與亢氏協商。

這家主人對亢氏說道:“隻要你肯將金羅漢贖回,自己願意即刻關閉當鋪。”

亢氏卻沒有直截了當地響應對方,隻說道:“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