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以奇傳奇、火借風勢(1 / 2)

富有傳奇色彩的張氏父子

山西解州池鹽(又稱河東鹽、運城鹽),曆史悠久,而且是自然結晶成鹽,為世界一大奇觀。

日本學者宮崎同定對解州池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認為:“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實興起於河東鹽池附近。”

下麵我們所要談及的張氏父子就是出身於解州的鹽商世家。

張四維的先祖原居解州鹽池之南,在元朝時期,他的世祖張思誠因避亂而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他的父親張允齡年少時就開始掌理家政,二十歲不到,張允齡就發奮經商,遠遊他鄉。他西渡皋蘭(今蘭州)、甘肅一帶,販貨張掖、酒泉等地,隨後又往來於巴山蜀水之間,風餐露宿、饑餐渴飲,風雨中行走、烈日下奔馳,曆盡了千辛萬苦。

張允齡經商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超前意識,他遇到事情時總能判斷正確無誤,並且先行他人一步,所以他總能及時地抓住每一個機遇。

明初實行開中製以後,解州池鹽的產運銷都比較活躍。隨著商人在鹽池勢力的增長,後來,明政府已被迫允許解州鹽商“自雇夫役撈辦關支”,產品由官商夥分,歸民部分抵作工本,官許給小票發賣。

張允齡就看準了其中的商機,他認為這一政策是政府的激勵措施,在這種政策環境下,商民的獲利會比過去增加數倍。於是他即刻采取了行動,以商人特有的“相時度地居物”之精神,實行戰略轉移,由經營多元化轉為專營鹽業,結果大獲其利。隨後,其它商人紛紛效法並加入其行列中,但此時張允齡早已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張允齡見其它商人都削尖腦袋往這鑽,雖然仍獲利可觀,但較初始之際相比,遜色多了。由於他經營鹽業已積累了相當豐厚的資本,所以他調整了戰略方針,開始由單一經營轉為以鹽業為中心的多方位經營的道路:從事對糧、布、茶等的經營。同時他並不局限於僅供應北方邊鎮,而是擴大經營項目的範圍。

張允齡數年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自此以後,財源如開閘之水,勢不可擋,滾入他的腰包。

山西人有個習俗即使在千裏萬裏外致富後,其銀錢都要設法運回老家。在張允齡二十三歲那年,他滿載而歸,一舉成為當地首富。

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出外僅僅幾年時間,就雇用三輛大馬車往家裏拖銀子,一時轟動鄉裏,人們稱羨不已。

由於家鄉人不知道張允齡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而暴富的,所以在他們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人認為一定是有神靈暗中相助他。

所以對張允齡如何暴富的傳說很多,後代有人說他是路遇闖王李自成敗走山西時,闖王問路於他,他給闖王當向導,送了一程又一程,闖王見他為人厚道重義,又嫌大批銀子是累贅,就送給他兩車銀子。

其實,根本不是人們所說的那麼回事,闖王李自成敗走山西是明末的事,張允齡卻是嘉靖年間的人,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人,怎麼會發生關係呢?顯然,這是人們為了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而杜撰的。

當時,有世人感歎道:“老天獨垂青張允齡也!”

然而他們隻看到了張允齡經商的結果,他們又怎知道張允齡經商之艱辛超出常人百倍有餘呢!如若真有蒼天垂愛之說,它也會把機遇賜給那些做好準備來迎接機遇的人!

富歸鄉裏的張允齡正值風華正茂之年,當時提親的人不絕於門,可就是沒有一個能使張允齡動心的。

傳奇想必也具有慣性,“傳奇”之人所遇之事竟也著實傳奇。

張允齡的夫人王氏,是張允齡從狼口之中救出來。二人一見鍾情,遂結為夫婦。張允齡與其妻王氏的姻緣之線竟是狼來牽的。

洞房花燭,喜氣洋洋,允齡自作了一聯貼於洞房:“郎引嬌妻入室,連發五子登科”橫聯是“天作之合”。聯意雙關:“郎”與“狼”同音,連發與“蓮花”亦諧音。

後來,果然王氏為張家連生五子,此聯亦被當時人傳為佳話。

張王兩家都是大商戶,自從聯婚後,兩家的生意彼此幫襯,通過強強聯手,使得兩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如日中天。

傳奇之人傳奇婚姻,所得之子更是奇人。二十餘載之後,張允齡之子張四維登科任京官後,一舉成名,張家成為官商結合的顯赫一時的晉商家族。

張四維與其舅王崇古同朝為官,兩人感情甚是深厚,堪稱知己。說起他們的初次相遇還甚是機緣逗趣。

嘉靖二十年(公元一五四一年),王崇古高中進士,官授刑部主事,禦賜鑾駕半副,榮歸省親,驛道正從張寨經過,驛站就在張寨村旁,前哨到驛站正遇一幫少年學子在驛站結社吟詩,驛丞便吆三喝四,要他們趕快回避,一群沒見過世麵的少年見前呼後擁地來了一個大官,都不知所措,忙著收拾紙筆墨硯,其中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生得麵如傅粉,不慌不忙地站立起來,如玉樹臨風,不亢不卑地對驛丞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