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基本病機(1 / 3)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正氣與致病邪氣鬥爭過程中的盛衰變化。《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正邪兩方的力量對比決定了病證的虛實及其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一)實性病機

實,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特點的一類病理反應。

實性病機的特點在於邪氣亢盛,正氣未衰。致病邪氣與機體正氣都比較強盛,正邪鬥爭劇烈,機體病理反應明顯,臨床上出現一係列有餘的證候,即實證。

實性病機的臨床表現為:壯熱、狂躁、疼痛劇烈、聲高氣粗、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

實性病機多見於外感六淫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滯留體內而致的內傷病證,如痰飲、水濕、瘀血、食積、結石等。

(二)虛性病機

虛,指正氣虧虛,是以正氣虧虛為主要特點的一類病理反應。

虛性病機的特點在於正氣虧虛,邪氣也不明顯。所以正氣與邪氣的鬥爭難以造成劇烈的病理反應,機體病理反應不明顯。臨床上出現一係列虛弱、衰退、不足的證候,即虛證。

虛性病機的臨床表現為:肢體困倦、神疲乏力、麵容憔悴、聲低氣微、自汗遺尿、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

虛性病機多見於慢性疾病、疾病後期、素體虛弱者,多由久病、重病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引起。

(三)虛實變化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比較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較長、病情複雜的疾病中,還會出現虛實之間的多種變化,主要有虛實錯雜、虛實轉化及虛實真假。因此,在臨床上不能以靜止的、絕對的觀點來對待虛和實的病機變化,而應以動態的、相對的觀點來分析虛和實的病機。

1.虛實錯雜

虛實錯雜,指在疾病過程中,邪盛和正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

邪盛正傷,或疾病失治、誤治,以致病邪久留,損傷人體正氣;或因虛體受邪,正氣無力驅邪外出;或本已正虛,又兼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凝結阻滯,都可形成正虛邪實的虛實錯雜病變,又可細分為虛中夾實和實中夾虛兩種情況。

1)虛中夾實是指以正虛為主兼有實邪為患的病理狀態。如臨床上的脾虛濕滯證,由於脾氣不足,運化無權,而致濕邪內生,阻滯中焦。臨床上既有屬脾氣虛弱的神疲肢倦、飲食少思、食後腹脹、大便不實等症狀,又有屬濕滯病變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膩等表現。

2)實中夾虛是指以邪實為主兼有正氣虛損的病理狀態。如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由於熱邪傷陰,可形成邪熱熾盛、陰氣受傷的病證。臨床表現既有高熱氣粗、心煩不安、麵紅目赤、尿赤便秘、苔黃脈數等實熱見症,又有口渴引飲、氣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陰氣不足症。

應當指出的是,如果從病位來分析虛實錯雜的病機,尚有表裏、上下等虛實不同的錯雜證候,如表實裏虛、裏實表虛、上實下虛、下實上虛等。

2.虛實轉化

虛實轉化,指在疾病過程中,由於邪氣傷正,或正虛而邪氣積聚,發生病機性質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變化,有關內容將在本章第二節的“病性轉化”中介紹。

3.虛實真假

虛實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臨床表現可見與其病機的虛實本質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兩種情況。

1)真實假虛是指病機的本質為“實”,但表現出“虛”的臨床假象。一般是由於邪氣亢盛,結聚體內,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故又稱“大實有羸狀”。如熱結胃腸的裏熱熾盛證,一方麵有大便秘結、腹痛硬滿、譫語等實熱症狀,另一方麵因陽氣被鬱,不能四布,而見麵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頓等狀似虛寒的假象。

2)真虛假實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但表現出“實”的臨床假象。一般是由於正氣虛弱,髒腑經絡之氣不足,推動、激發功能減退所致,故又稱“至虛有盛候”。如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見脘腹脹滿、疼痛(但時作時減)等假實征象。

(四)邪正相爭與疾病轉歸

在邪正相爭過程中,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正氣在疾病的轉歸上始終是占重要地位的。如果正氣逐漸戰勝了病邪,就能促使病的好轉或痊愈,反之,邪氣強盛,人體抗邪能力弱,正氣不能戰勝邪氣,則邪氣對人體致病作用不斷增強,髒腑氣血功能出現更多障礙,因而病情惡化,甚至引起死亡。如正邪雙方勢均力敵,就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正邪相持局麵。

在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正邪關係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可以轉化的,要爭取正勝邪退的疾病轉歸,中醫在治則上就是“扶正”與“祛邪”。這是解決邪正矛盾相爭的根本原則。

二、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 陰陽偏盛

陰陽偏衰

陰陽互損

陰陽格拒

陰陽亡失

陰陽失調,即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簡稱。它包括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五種類型,其中,陰陽偏盛、陰陽偏衰是陰陽失調的兩種基本類型。

從廣義上講,由於陰陽概念可用以說明髒腑、經絡、營衛及氣機升降出入等的相互關係,因而陰陽失調是髒腑、經絡、營衛等相互關係失調及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的概括。但由於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營衛及氣機升降、表裏出入之間的關係失調都另有專述,故此處隻以陰陽失調闡釋以機體的寒熱變化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病證。一般來說,邪正盛衰是虛實性病證的機理,陰陽失調是寒熱性病證的病機,二者在闡釋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機理時,是聯合應用、互為羽翼的。

(一)陰陽偏盛

陰陽偏盛,即陰陽偏勝,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狀態,屬“邪氣盛則實”的實證,表現為實性熱證或寒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1.陽偏盛

陽偏盛,即陽盛,指疾病過程中陽氣偏盛、機能亢進、產熱過剩的病理狀態。

形成陽偏盛的主要原因,多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邪,但從陽化熱,也可由於情誌內傷,五誌過極而化火;或因氣滯、血瘀、食積等鬱而化熱所致。

陽偏盛,多表現為陽邪亢盛而陰液未虛的實熱證。臨床表現為以“熱、動、燥、赤”為特點的症狀,如壯熱氣粗、心煩,甚或神昏、抽搐、口渴喜飲、麵紅目赤、躁擾不寧、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數等。

陽熱亢盛則對陰氣的製約太過,所以說“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盛之初,對陰氣的損傷不明顯,從而出現實熱證。如果病情發展,陽熱亢盛且明顯耗傷機體陰氣,病則從實熱證轉化為實熱兼陰虧證,若陰氣大傷,病可由實轉虛而發展為虛熱證。

2.陰偏盛

陰偏盛,即陰盛,指疾病過程中陰氣偏盛、機能減退或障礙、產熱不足的病理狀態。

形成陰偏盛的主要原因,多由於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邪中阻等,機體陽氣難以與之抗爭而致陰氣的病理性亢盛。

陰偏盛,多表現為陰邪亢盛而陽氣未虛的實寒證。臨床表現為以“寒、靜、濕、痛、白”為特點的症狀,如形寒肢冷、蜷臥、麵色蒼白、脘腹冷痛、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而潤、脈遲等。

陰氣亢盛則過度製約陽氣,所以說“陰勝則陽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即陰盛則損傷陽氣而致陽虛。由於陰寒內盛多傷陽氣,故在陰偏勝時,常同時伴有程度不同的陽氣不足,形成實寒兼陽虛證。若陽氣傷甚,病可由實轉虛,發展為虛寒證。

(二)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一方虛衰不足的病理狀態,屬“精氣奪則虛”的虛證,表現為虛性熱證或寒證,導致“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虛寒)、“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虛熱)的病理變化。

1.陽偏衰

陽偏衰,即陽虛,指疾病過程中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產熱不足的病理狀態。

陽偏衰,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營養不良,或勞累過度,或大病久病損傷陽氣等所致。

陽偏衰多表現為陽虛不能製陰,陰氣相對偏盛的虛寒證,臨床表現為以“虛、寒、潤”為特點的係列症狀,以虛中有寒為標誌,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麵色白、精神萎靡、喜靜蜷臥、口淡不渴、舌淡、脈弱等。

陽偏衰可發於五髒六腑,以脾腎陽虛為多見。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故腎陽虛衰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陽偏衰與陰偏勝均可見寒證,但二者病機特點不同。前者是以陽氣虛衰不足為主的虛寒證;後者是以陰邪亢盛為主的實寒證。

2.陰偏衰

陰偏衰,即陰虛,指疾病過程中機體陰氣虛損、導致陽相對亢盛的病理狀態。

陰偏衰,多由於素體陰虛,或外感陽熱邪氣傷陰,或五誌過極化火傷陰,或邪鬱化火傷陰,或久病傷陰,或過食辛溫燥熱之品等所致。

陰偏衰多表現為陰虛不能製陽,陽相對偏盛,臨床表現為以“虛、熱、燥”為特點的係列症狀,以虛中有熱為本質,如形體消瘦、潮熱盜汗、口幹咽燥、兩顴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陰偏衰可見於五髒六腑,多見於肺、肝、腎,以腎陰虛尤為關鍵。因為腎陰為五髒六腑陰氣之根本,所以腎陰虧損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陰偏衰與陽偏勝均可表現為熱證,前者是以陰氣虛衰不足為主的虛熱證,後者是以陽邪亢盛為主的實熱證。

(三)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指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後,影響另一方,造成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由於腎陰腎陽是一身陰陽之根本,所以陰陽互損多見於腎陰虧虛和腎陽虧虛的相互影響。陰陽互損是陰陽的互根互用關係失調而出現的病理變化。陰陽互損導致的陰陽兩虛,並非陰陽處於低水平的平衡狀態,而是有偏於陰虛或陽虛的不同。

1.陰損及陽

陰損及陽,指由於陰液虧損,陰不能生陽,累及陽氣,導致其生化不足,造成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

例如,肝陽上亢,本為肝腎陰虛、陰虛不能涵養肝陽的陰虛陽亢證,但隨著病情發展有可能進一步損傷腎中精氣,累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麵色蒼白等陽虛症狀,病情就發展為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

2.陽損及陰

陽損及陰,指由於陽氣虧損,陽不能生陰,累及陰氣,導致其生成減少,造成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

例如,水腫病的病機,在於陽氣不足,氣化失職,津液代謝障礙,導致水液停聚,但隨著病情發展,可能陰液因久無陽氣化生而減少,從而在陽虛基礎上出現日益消瘦、煩躁不安、筋脈拘急、肌肉瞤動等陰虛症狀,即發展為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

(四)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病機中比較特殊的一類,指在陰陽盛衰至極的基礎上,陰陽雙方相互排斥而出現寒熱真假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麵。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在於陰陽雙方的對立排斥,即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壅遏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係,從而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複雜病變。

1.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簡稱“格陽”,指陽氣極度虛弱,以致陰寒盛極,壅閉於內,逼迫衰極之陽氣浮越於外,形成陰陽不相維係、相互格拒的病理狀態。

格陽證的本質是陽氣極度虛弱。所以格陽證的臨床表現,是在四肢逆冷、畏寒蜷臥、精神萎靡、小便清長、下利清穀、舌淡胖嫩等嚴重虛寒證的基礎上,隨著病情發展,突然出現麵赤如妝、虛煩、言語增多但語聲低微、自覺身熱但不減衣被、口幹不欲飲等“假熱”的表現。故稱其為真寒假熱證。

2.陽盛格陰

陽盛格陰,簡稱“格陰”,指陽熱邪氣極盛,深伏於裏,以致陽氣被遏,鬱閉於內,不能外達於肢體的病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