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自序 右岸年華,左岸回憶(2)(2 / 2)

從2009年寫完《重燃中國夢想》一書開始,我一直沒有放棄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觸及了中華民族時代氣質的實質,也是中華文化複興的關鍵所在,它實質是探詢中華文明的起源。“當有一天,我長大了,我希望回頭看我的成長的時候,回首又見它——我的那些閃耀的年華,然後可以對它們說,遇見你們,我很高興”(1)。但是,這個問題困難重重。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我們能夠向史前投射那種暗淡的光芒簡直衝不破漫長的黑暗”。一部中華民族史前史初步假說,以時間說,上下數萬年;從空間說,要概括960萬平方公裏範圍內中華祖先創造的光輝業績,任務相當繁重,遠不是我這個業餘愛好者時間和精力上能夠承受的。應該承認,我從來沒有去過一個考古點,也沒有受過人類學和傳統文化的正規訓練,僅是一個文化領域的業餘愛好者而已。之所以有勇氣跨界中華民族遠古史,就是要在這雅斯貝爾斯所稱的“史前史黑暗”中發出一隻螢火蟲的微亮,為中華民族文化複興聚積一絲光芒。

從何著手呢?文明開始是把金鑰匙。文化傳統的根係要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在本書中,我依賴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中華民族生存一萬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重大事件的考察,試圖從地理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角度解讀中華文化模式的起源。因此,我將試圖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在國際人類學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考古學發現和中國古老的傳說,對中華文明的起源過程及文化氣質,進行經濟學式的大膽推論。

中間是我年年歲歲淡淡的感傷

我借助人類學的方法,發揮一個經濟學工作者善於觀察細微變化的職業特點,從黃河流域“兩個平原”的“初始環境”出發,提出中華文化模式起源新說。

從人類學視角用經濟學的方法推測文化起源問題是非常有意思的。圍繞中華文化起源問題的理論研究林林總總。我認為答案存在於公元前10000年冰河期結束的年代到有文字的公元前3000年,總共跨越了7000年曆史。10000年前,氣溫開始急劇上升,到了8000年前已開始達到最高,大陸的氣溫大約比現在還要偏高2℃左右,一直持續到5000年前才開始緩慢下降,這3000年左右稱為曆史高溫期。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地理稟賦的不同決定了中華文化與其他各個大洲發展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尤其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微小的地理環境差別,在短期不算什麼,但其長期對文化基因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我認為,新石器時代發生了三件曆史事件:農業革命導致的文明爆炸,炎黃聯盟和大禹治水與統一,支持“五帝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創始階段。中華文明創世紀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同源變異的文明起源。中華文明的產生是大約在10000年前,中國大地冰川大量融化,氣溫回升,在黃河流域某一地方爆發了農業革命,中華先祖開始從狩獵、放牧向農耕過渡,導致黃河農民與中國巨型孤島的狩獵采集者融合,表明中華文化的同源。同時,中國巨型孤島地理環境複雜,進入多元文化發展時代後,文化在同源的基礎上又各有不同,發展成數萬個定居點,即萬邦;梅花與牡丹的解釋之一是同源變異的文明起源,不同於當前流行的“一元說”和“多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