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兜頭一瓢冷水(1)(1 / 3)

黃土高原的氣候,四季分明,是一點也不含糊的。立秋的當日,氣溫就有明顯的變化。風吹到身上,陰涼了許多。而且一天涼似一天。國慶節一過,寬大的楊樹葉子就飄飄零零落個不停。它們是在人們不經意間變得枯黃的。這時候的校園,到處飄落著枯葉。同學們將它們攏在一起,找吸煙的老師借來火柴或打火機,將樹葉點著,於是乎,校園裏便彌漫著灰白的煙霧。霧中,不知是誰觸景生情還念了兩句詩:“落紅並非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詩情伴隨著陣陣不太難聞的焦糊味。人們還拎來一桶桶石灰水,用掃帚刷到樹幹上,半人高左右。這時,校園裏顯得蕭條而整潔。這景象告訴人們,冬天快要到了。

每年到這個季節,是我們下鄉幫助農民秋收的時候,這種勞動遠不是出點力氣就完事的。它被賦予了太多太多的政治內涵。通過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體驗勞動人民的階級感情,提高無產階級覺悟,克服身上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這樣才能成為共產主義的可靠接班人。當時人人都會背的兩句詩是:沒有大糞臭,哪有飯菜香?同學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勞動人民的手上腳上雖然沾有屎尿惡臭味道,但他們的思想是香的是最革命的,他們的心是最紅最紅的。我們這幫還稱不上是知識分子,甚至拿著麥苗當韭菜,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中生們,雖然身上沒有屎臭,但靈魂肯定是不純潔的,需要通過勞動,通過人民公社的社員們的教育來加以淨化。

對這樣的勞動,學校當局重視,班主任重視,班團幹部重視,不得不讓每個同學都重視。尤其那些積極要求入團的進步青年紛紛寫決心書,把這種勞動比作火線,爭取火線入團。經過大會小會層層動員,大家情緒激昂,大有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味道。

這座城市的東麵,是一個又一個的山峰,延綿上百裏。層層往上,越來越高,接近山頂,變成岩石地帶,沒有了田地,沒有了村莊,隻有岩石。這就是人們一般所說的山了。就在這山的皺折裏,散落著大大小小的村莊。我們勞動要去的那個村子,就嵌在東南角的一個深溝裏。

一大早,同學們背著行李,結隊而行。大家將平時在學校穿的衣服收了起來,換上了專門勞動時才穿的舊衣服。衣服大多很舊,釘著大小不一的補丁。衣服本身幾乎發白了,補丁顏色較深,很不協調,視覺十分強烈。鋪蓋外麵用塑料布包著,有白色的,黑色的,黃色的……隊伍逶迤上百米,像一群逃難的山民。一條土路直通村子。秋季幹旱,路上浮土很厚,幾百雙腳接連踩在上麵,攪起一股狼煙,遮天蔽日,像是有千軍萬馬在行軍,著實壯觀。

大隊部門前的土場上,一群小夥子興高采烈地敲鑼打鼓,歡迎我們的到來。他們都穿著血紅色的秋衣秋褲,脖子上圍著一條雪白的毛巾,十分精神。隨著鼓點的節奏,他們全身強烈地扭動著。

這是我第三次來到這個村。敲鑼鼓的小夥子大多麵熟。同學們心裏也都清楚,這群小夥子的風采,主要是展示給女生的。他們在扭動身軀的時候,眼睛總是瞟著隊伍前麵的女生們。我們這些女生,別看在班裏一個也顯不出什麼特別的風姿來,可在村裏的這幫小夥們的心目中,她們個個都是白雪公主。有幾個從來都缺乏自信的女生,一到這兒好像也都找到了自信。

去年勞動結束回到學校,肖慧敏就接到過這個村一個小夥子的信。當時小夥子任村裏的副大隊長。信中他向肖慧敏展現了他政治上的雄心壯誌:第一目標,爭取由副大隊長轉為正大隊長;第二目標,公社副主任。信中再三表示願意和肖慧敏交朋友,希望肖慧敏能給他回信。肖慧敏將信交給我看。我問她:“回不回信?”她反問:“你說呢?”我揶揄道:“這小夥子政治抱負還蠻遠大的。”她接著我的話,譏諷道:“是呀,公社主任也隻敢想當個副的。——他以為我沒見過個幹部。”說著,當著我的麵把信撕了。那位小夥子知趣,肖慧敏不回信,他也就沒再窮追不舍。